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二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文章图片
这是6月15日拍摄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境内的丹霞地貌(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 摄
采访人员走进卓玛太家的民宿 , 院落里有优雅的木屋 , 屋内藏式土炕连接取暖的藏式铁炉 , 奶茶咕嘟嘟冒着热气 。
“就像阳光照进我的家 。 ”卓玛太这样形容国家扶贫政策 。 以前一家7口年收入不足1万元 , 在当地扶贫干部帮助下 , 他使用“关门是家、开门是店”的民宿经营模式 , 今年暑期旺季每天进账超过3000元 。
“德吉” , 在藏语中意为“幸福” 。 在这里 , 我们看到了幸福的模样 。
“十三五”期间 , 青海省全面完成38个县(市、区)、1249个村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 搬迁安置农牧民群众5.2万户、20万人 ,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万户、11.89万人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文章图片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的光伏发电基地休憩(8月5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邢广利 摄
“太阳照耀在塔拉滩”
登上47米高的瞭望塔 , 曾经的荒漠戈壁变了模样 , 高天流云的影子在绵延天际的太阳能电池板上移动 。
即便是采访人员放出高空无人机 , 也无法全览这个位于塔拉滩的大型光伏产业基地 。
“光伏园区有609平方公里 , 接近一个新加坡的面积 。 ”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涂新彭自豪地介绍 , “青海上个月已刷新的‘绿电百日’纪录 , 河南、北京等地的‘绿电’ , 都有这个园区的贡献 。 ”
位于海南州共和县的塔拉滩 , 昔日是沙丘遍布的荒漠戈壁 , 也曾是三江源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文章图片
羊群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发电园区内吃草(2019年6月16日摄 , 无人机照片)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 摄
“为生活 , 要养牛羊种地;为生态 , 需禁牧退耕 。 两难中 , 风沙逼走住户 , 最多的搬家3次 。 ”共和县恰卜恰镇西台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学说 。
如何破解生态、贫困的双重难题?
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格尔木到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贵德 , 从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再到海东市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采访人员沿路处处都能听到当地利用光照来做大光伏产业扶贫的故事 。
抓住国家政策机遇 , 立足高海拔和日均日照时长达8小时等特殊地理气候条件 , 塔拉滩建成了光伏发电基地 , 其中容纳5县11个村采取“飞地”模式集中建设的50.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 探索出生态治理、新能源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有机结合的“生态扶贫”路径 。
“一是设置与贫困户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光伏公益岗位 , 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大面积铺设光伏板遏制风速、涵养水土 , 改善局部生态 。 ”海南州扶贫开发局局长王学军说 。
有了光伏板遮掩 , 荒滩上的草慢慢长了起来 。 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 , 每排太阳能电池板的尽头 , 都竖有带着扶贫村名字的标牌;太阳能电池板下绿草繁茂 , 还特意留出1米多的高度 , 方便羊群穿行吃草 。 秋冬季时 , 除草消除火灾隐患也成了如今当地扶贫的工种 。
新华网|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高原上绽放的光芒——来自青海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故事
文章图片
一位牧民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发电园区内放牧(2019年6月16日摄)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吴刚 摄
光伏好效益带来扶贫好收益 。 塔拉滩园区设置脱贫户光伏公益岗位5664个 , 安排上岗1427人 , 发放工资174.23万元 , 为贫困群众带来好机遇 。
新媳妇进家嫌穷、一个月就跑掉的西台村村民马生建 , 潦倒半生 , 直到去年快50岁才又娶上了媳妇 。
“多亏了光伏分红 , 我还能去园区放羊 , 算下来每月能挣3000元 。 ”在鲜花盛开、蔬菜满园的家中小院里 , 马生建边聊边顺手拔了几个胡萝卜递给我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