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夏|当《乐夏》遇上“杠精”


乐夏|当《乐夏》遇上“杠精”
本文插图
表情银行的思雨(左二)、通通(右二)与德国乐迷于理安(右一)、麦克斯
德夏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音乐常识科普和更不同寻常的观看视角 , 同时也一扫人们对于“正片”赛场风云的疲惫感 , 增添了更多轻松和欢愉 。 因此 , 与其说他们提供的是一种评论 , 不如说他们贡献了一种讨论乐队或综艺的新形式 , 也是一个在日渐浮躁、武断的互联网环境中温柔地表达自己观点的示例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文|程馨雨编辑|杨静茹
图 、视频 | 表情银行MimikBanka
全文约1882字 , 细读约需4分钟
《德国乐迷看乐夏》第七集(下)
《乐队的夏天》第二季(下称《乐夏》)开播至今 , 有过这样几个热点事件:五条人接地气意外走红;福禄寿、Mandarin等新生乐队亮眼出镜;选秀出道的乐队被专业乐迷刻薄点评不够“地下”;部分改编歌曲带来意外之喜;场外投票中 , 某些乐队短时间内票数上涨 , 引来内幕质疑……
没有认真追节目的朋友们 , 是不是感觉上述内容越来越陌生了?是的 , 因为节目本身的热度降低了 。 新鲜事物二次亮相 , 关注度会降低是普遍趋势 , 却不一定是绝境 。 看起来 , 这一季《乐夏》对乐队本身的挖掘增多了 , 但节目本身却没有因为这份看起来拉近了距离的努力而更打动人 。 播放至今 , 可以说 , 本季《乐夏》的无趣正在蔓延 。
出人意料的是 , 《乐夏》中缺少的惊喜与真诚 , 我们在《德夏》中看到了 。 《德国乐迷看“乐夏”》(下称《德夏》)是一档由《乐夏》而起的衍生评论节目 , 由独立乐队“表情银行”的两位成员与他们的两位德国伙伴共同录制 , 每期视频都是一个小比赛 , 也对应一期已更新的《乐夏》 。
主持人思雨和通通是表情银行的两位成员 , 在节目中主要负责为两位德国乐迷做内容介绍;于理安(Julian)和麦克斯(Max)这两位德国乐迷是他们的好朋友 , 在节目中充当评委 , 猜测出场乐队每场得分 , 并对演出给予评价 。 最终评分准确度最高的“选手”将获得神秘大奖——在第一期比赛中 , 奖品是一枚来自中国的乳酸果冻 。
于理安和麦克斯是这档节目中的主角 。 两位“评委”与中国乐队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为他们和《乐夏》之间构筑了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 也给这档评论节目的走向笼罩上了一层难以预测的迷雾 。
这种推理的快感 , 与两位德国乐迷自身的音乐素养 , 以及四位伙伴做节目的轻松氛围 , 使得该视频一播出就在各大平台收获了不少《乐夏》观众甚至是参赛乐队和乐评人的关注 。 很多观众在评论区“催更” , 并夸赞于理安和麦克斯的可爱 。
于理安是哲学专业出身的老师 , 麦克斯是喜欢重型音乐的游戏设计师 。 两位乐迷虽不是专业乐评人 , 但从他们的每一次点评中可以看出 , 两位都具备相当的乐理知识、曲目积累以及音乐鉴赏力 。 他们总是可以信手拈来地找出与参赛乐队风格相似的乐队或歌曲 , 点评角度从歌曲的曲调、风格、特定乐器的发挥 , 到乐队的现场表现、人声与器乐的配合 , 抑或是他们的个人感受 , 不一而足 。
不论是两位主持人拿着手机看提词时的笑场与游离 , 还是四个人听到音乐响起时各自不同的表情和身体的摇摆 , 或者桌子中央搞笑的“神秘大奖” , 种种细节都在提醒我们 , 这不过是一场四个朋友午后的围炉闲谈 。 惬意、轻松、欢乐 , 却也不乏智识涌现 。 比起《乐夏》的大制作 , 这档依附而生的小节目没有那么精致 , 但却足够用心 , 也更接地气 。
【乐夏|当《乐夏》遇上“杠精”】
乐夏|当《乐夏》遇上“杠精”
本文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