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不可能成为现实
原始标题:对外经贸大学研究报告: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不可能成为现实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作者:赵觉珵2020-09-18 21:21【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采访人员 赵觉珵】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本就存在的逆全球化现象 , 美国、日本等国开始加速推动制造业回归本土 , 个别国家甚至试图在供应链中“去中国化”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 , 全球供应链不可能“去中国化” , 对全球供应链的人为拆解是一种“危险的错误” 。这份题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供应链革命——迈向智能、韧性的转型之路》的研究报告17日在北京发布 。 报告提出 , 中国已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和关键环节之一 。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 ,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30% , 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 , 中国离不开全球供应链 , 全球供应链也离不开中国 。但在新冠疫情暴发后 , 西方“将供应链搬出中国”的言论频频出现 , 美国部分政客甚至希望与中国完全“脱钩” 。 报告主笔人之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副研究员王苒17日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 , 当下 , 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已成为推动全球供应链调整的重要原因 。 自2017年就职以来 , 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实现“美国优先” , 推动美国在贸易、投资、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供应链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 对全球供应链的参与程度有所下降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为降低供应链风险 , 日本、美国均启动投资回撤鼓励政策 , 日本政府宣布 , 将拿出2200亿日元支持海外日资企业撤回国内 。报告强调 , 从中国的消费市场和制造业基础来看 , 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缺乏经济基础 , 不可能成为现实 。 王苒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在一些中高端制造环节 , 中国存在不可替代性的 , 无论是否有疫情出现 。 只有中国有相对完备的生产能力和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劳动力人群 , 这是其他国家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替代国所不具备的 。 此外 , 中国的国内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生态的完整性 , 也是很多跨国公司所看重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的研究发现 , 由于全球分工协作背后的固有逻辑 , 美国政府提出的让制造回归本土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 , 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没有促进美国制造业的回流 。 此外 , 对全球供应链的人为拆解和与国际市场“脱钩” , 加强本国“自给自足”也并不能增加本国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健性” 。报告提出 , 在风险规避驱动和政府主动引导下 , 全球供应链将根据效益、效率和风险平衡的原则进行调整 , 利用工业4.0相关先进技术 , 积极打造更加智能和韧性的供应链 。报告认为 , 美国、中国、德国已形成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三个地区中心 , 跨国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顺应这一态势 , 灵活布局全球市场 。 一方面 , 要充分发挥供应链的联结优势 , 积极与主要贸易伙伴达成供应链合作协议 , 共同处理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另一方面 , 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等机制 , 多元化拓展供需链条 , 提升供应链的弹性 , 避免对部分地区、部分市场、部分供应链节点的过度依赖 , 降低风险 。 报告以联想、西门子、英特尔等公司举例称 , 联想通过供应链驱动全球30多个生产基地和2000多家供应商协同运作 , 并通过供应链建立自有工厂/ODM/OEM高效协同的混合制造模式 , 提升了运作效率 。 凭借其高效、敏捷、智能的全球供应链 , 联想得以灵活利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势来满足市场需求 , 实现“全球资源、本地交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17日对《环球时报》采访人员表示 , 在中、美、德三足鼎立的格局下 , 中国为代表的亚太生产链或将更加强化 。 目前 , 中国主要从东盟地区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 , 从日本、韩国进口核心产品 , 再进行装配加工 , 最后出口到全世界各地 。 “后疫情时代” , 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 。
推荐阅读
- 木晓普照|全球倒塌最快的大楼,耗时10年花费上百亿,倒塌用时却不到2小时
- 美国疫情反弹的“主凶”?
- 北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导航系统
- 疫情下全球3亿人等待粮食援助
- 中国黄金周的经济复苏,是全球的榜样
- 今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有几样震撼到你
- 大考|新闻1+1丨假期后的疫情防控,如何继续?白岩松对话疾控专家吴尊友
- 案件侦办|这位辅警真牛入选公安部专家组,成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 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驳美指责我“破坏环境”:美国才是全球环境的最大威胁
- “中国经济复苏是全球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