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 , 京津地区陆续出土一些汉墓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墓葬的葬式都是古老的“屈肢葬”;据史料记载 , 这种古老的葬式产生于旧时器时代 , 曾经盛极一时 , 最终消亡于汉代;在其发展过程背后 , 反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的演变;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 , 从葬俗角度来看 , 人类社会究竟经历了哪些故事?或许我们可以从即将消亡的屈肢葬墓中找到线索;据专家研究发现 , 这个古老的葬式之所以消亡 , 是因为它失去了依存基础;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文章图片
屈肢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 , 盛行在人的社会 , 随着人类不断进化 , 社会不断发展 , 屈肢葬慢慢被直肢葬取代 , 这个历史节点出现在汉代;京津地区出土一批屈肢葬汉墓 , 也就是这种葬式最后的墓葬;墓主可分为仰身屈肢和侧身屈肢两大类;其中“仰身屈肢”根据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况等的不同 , 可分为三型 。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文章图片
如易县燕下都M34、怀柔城北M61墓主 , 右下肢微屈 , 左下肢稍伸 , 面部与下屈肢均向左侧;再如 , 元氏县南程村M3004墓主、平泉杨杖子村汉墓女性墓主 , 面部与下屈肢均向右侧;还有 , 邯郸建设大街HWM13墓主 , 左下肢向内(右)弯曲 , 右下肢近直;二者均是左臂与身体紧贴 , 右臂微外伸 。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文章图片
“侧身屈肢”中 , 下肢屈曲情况和程度有所差异;根据下肢的屈曲程度及上、下肢屈曲情况等的不同 , 可分为二型 。
例如 , 邯郸渚河桥M5墓主 , 左手置于髋骨处 , 左臂微内曲 , 下垂贴身;下肢上部与下部平行;张夺10NDZ2#MDTG1M9墓主 , 向左侧身 , 右小臂斜内屈 , 下肢屈曲稍甚 。
专家研究发现 , 虽然说屈肢葬在汉代呈现逐渐衰落的状态 , 但是在这两百年时间里 , 这种古老的葬式还有“发展”的过程;这是怎么回事呢?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文章图片
专家经过对比 , 得出结论 , 汉代屈肢葬墓的分布区域较之东周秦代扩大 , 墓地增多 , 且新增墓地有一定数量;一些墓地中 , 汉代屈肢葬墓与前代屈肢葬墓并存 , 有的墓地中汉代屈肢葬墓的数量较之前代要多;汉代屈肢葬墓的使用时间长 , 基本从西汉初至西汉末或东汉初期 , 这使得葬式有了较多的发展;在继承和沿袭前人屈肢葬的基础上 , 由屈肢较甚发展为普遍屈肢较轻 , 西汉中期至西汉末 , 较多屈肢葬的下肢屈曲度在140°~150°以上 , 并有一腿较直一腿弯曲者 , 原有的屈肢葬涵义大为削弱;体现出与直肢葬的逐渐融合及向直肢葬过渡的特征;另外,墓葬形制、陪葬品与直肢葬墓的趋同 , 夫妻同坟及同穴合葬增多等也是汉代屈肢葬墓发展的体现 。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文章图片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可见 , 这个“发展”只是屈肢葬向直肢葬过渡 , 以及和汉代其他葬式相互融合的过程;它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京津冀地区的汉代屈肢葬在经历200余年的发展之后 , 在西汉末 , 至迟东汉初年走向消亡 , 该地区东汉墓葬中均不见屈肢葬者基本证明了这一点 。
羊舌飞玉|此葬式消失于东汉,专家:失去依存基础,京津地区现汉代屈肢葬墓
文章图片
关于屈肢葬的消亡 , 许多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多是由文化、战争、政权的更迭等方面分析 , 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然而 , 究其直接原因 , 则是墓葬形制的发展变化;这怎么说呢?屈肢葬基本以竖穴墓葬为依托 , 需要竖穴墓葬的密封以达到或实现相关思想信仰及丧葬目的等;而在东汉初 , 横穴墓葬基本取代竖穴墓葬 , 完成了由封闭向开放的全面转化 , 于是 , 屈肢葬失去了依存基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