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决战雷神山!上海战士的“拼命”故事( 三 )


病区建成后 , 忙碌的救治工作成为医疗队员的常态 。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袁维方是雷神山医院重症医学科第四组组长 , 因为阑尾发炎、腹部疼痛 , 他坐在工作间里接受保守治疗 , 左手一边输液消炎 , 右手拿着对讲机 , 不停与病房内的医护对接工作 。 “病区人手紧张、调度繁忙 , 我不能离开岗位 , 况且和ICU内的重症患者相比 , 这点小毛病算什么 。 ”袁维方说 。
没有天生的英雄 , 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 在雷神山 , 每一名上海医疗队队员都在贡献着自己的一分光、一分热 。 所有的行为方式都如此统一:累了 , 就倚在墙角稍作休息;饿了 , 就匆匆扒两口盒饭 , 没有一个队员叫苦 。 为什么这么拼?一名医生说得很真切:“疫情不是演练 , 来了就要实战 , 抓紧每分每秒 , 就是为患者创造更多康复的希望 。 ”
战“疫”前线的一声声唠叨
“你们守护患者 , 我们守护你们!”
此行雷神山 , 有人在前方与病魔交手 , 有人在医护身后默默守护 。 “护目镜和鼻梁间 , 还是有点空隙……”仁济医院的感控专家傅小芳一边说着 , 一边取来小棉球填上空隙 。 傅小芳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里年龄最大的专家 , 日复一日 , 她的任务就是对所有进舱医护人员做细致的检查 , 确保队员们进舱工作万无一失 。
“涂过防雾剂了吗?”“防护服让我再检查一遍 。 ”如同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一样 , 院感人员经常一路叮嘱大家到缓冲区门口 , 这一声声“唠叨”在战“疫”前线格外动听 。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 , 逆行者们才能安心推开从清洁区到污染区的每一扇门 。 “抗疫把感控推到了幕前 , 感控组的任务 , 就是确保每位医疗队员安全 。 ”傅小芳说 。
身上穿着防护服 , 心灵的铠甲同样不能少 。 此行出征雷神山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组建医疗队之初 , 便做出医学心理科主任“全程随队”的部署 。 市一医院心理医学科专家程文红每天都会查看医护人员的“医护心情指数” , 判断队员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 “心理专家团队会根据医护人员最关注的话题开设线上‘聊吧’ , 分享经验、纾解压力 。 对于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 我们还会启动‘巴林特小组’模式 , 进行心理干预” 。 驰援武汉 , 出征雷神山 , 医疗队始终强调的工作原则就是 , 要把上海医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举措和一整套操作规范不折不扣“搬”到武汉 。 简单来说 , 就是一句话:在上海怎么做 , 在武汉就怎么做 。
医疗队还将医工交叉的“硬核”科技带入舱内 。 市一医院支援雷神山医疗队领队、市一医院副院长刘军告诉采访人员 , 医疗队来到雷神山后 , 结合临床需求 , 设计并应用了5G无线听诊器、医用眼罩、体外膈肌起搏器、正压振动通气设备等多个临床创新项目 , 有效提高了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 。
众人拾柴火焰高 。 在实际救治的过程中 , 上海支援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还借助远程会诊 , 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危重病人抢救专家组实时联动 , 将上海的医疗资源更好地用于前线临床救治 。 不仅患者受益 , 上海的医疗队员们在提升临床业务水平的同时 , 也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支持 , 增强了一线救治工作的信心 。
“中西医协同” , 显著提升疗效
“没想到在雷神山 , 我们还学会了一套‘中国功夫’!”
60多岁的甘阿姨体质虚弱 , 感染新冠病毒后恶寒发热、口苦咽干、食欲不振 , 总担心自己的身体撑不住 。 上海中医医疗队的商斌仪医生仔细检查后 , 对症开出中医治疗方案 , 缓解了甘阿姨的病痛和心理压力 。
“我们只有一个目的 , 就是让患者受益 。 ”商斌仪说 。
在雷神山 , 上海的中医医疗队仔细分析每一位患者的病情 ,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 辨证论治开出汤药 , 同时实施心理疗护、针灸、功法等非药物治疗 , 将上海经验与武汉实际情况结合 , 用中西医结合的“上海方案”托起生命希望 , 创造了中医“国家队”里第一个到达、第一个收治、第一个出院的好成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