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宗教信仰|河南唐河:白玉山上的普化讲寺

普化讲寺位于南阳市唐河县城南24公里处黑龙镇发山之顶 , 是始建于元代的佛教寺庙 。普化讲寺位于南阳市唐河县城南24公里处黑龙镇发山之顶 。发山原名独铁山 。
传说元末顺帝夜梦白玉放光 , 派使访至山顶 , 一巨玉曾放光三昼夜 , 与帝梦相符 。帝传旨敕名白玉山 , 山顶建白玉禅寺 , 派少林寺方丈妙悟大师师弟妙玄大师任白玉寺方丈 。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文曾于此山避难并削发为僧 , 因头发埋于此地 , 故此山也称发山 。随后白玉禅寺改名为普化禅寺 。相传“阅罢楞严磬懒敲 , 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嶂岭千层回 , 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 , 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不知今何处 , 唯有群鸟早晚朝 。”之佳句 , 便是他出家后所作 , 且至今仍在此广为流传 。
五代十国,宗教信仰|河南唐河:白玉山上的普化讲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明清及民国期间 , 寺庙屡毁屡建 。1940年 , 该寺改名为普化讲寺 。文革期间 , 寺院被毁 , 变为废墟 。1992年10月 , 地方政府批准重建 。由真廓法师(法名直心 , 号真廓 , 字慈修)住持 , 并建大雄宝殿、毗卢殿、水陆殿、玉佛楼及左右配房数十间 。2000年2月真廓法师舍报西归 。由如真法师住持 。如真法师住持以来 , 为了师父遗愿 , 任劳任怨 , 身先士卒 , 亲自带领僧众搬砖运瓦 , 担沙砌石 。先后建有塔院、下院“直心庵”、中院“接引阁”、念佛堂、天王殿、观音殿、客堂、钟鼓楼及寮房数十间 。
普化讲寺现存的古迹有卓锡泉 。相传宋朝灵济禅师住持此山时 , 见山无水 , 卓“锡”而泉涌故名 。汉朝建有三道山寨 , 是当地富家避难防匪之用 , 屡遭被毁 。2001年寺院修复第二道寨墙 。另有佛号石、阴雨石、定心石等多处景点 。普化讲寺2001年修善后 , 建筑面积约20余亩 , 房屋150余间 , 五重殿四道院 。古刹又见重光 。该寺以弘扬大乘佛教 , 提升道德、圆满人格、行菩萨道、普利群生为目标 。以“诸恶莫作 , 众普奉行 , 信愿念佛 , 求生极乐”为宗旨 。以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为准则 , 建立一座专修专弘的净宗道场 。
五代十国,宗教信仰|河南唐河:白玉山上的普化讲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普化寺始建于元末顺帝年间 , 原名白玉寺 , 开山方丈妙玄大师 。明朝永乐年间 , 道衍僧监工扩建 , 白玉山改名发山 , 白玉寺敕名普化寺 , 共有庙宇一百余间、常住僧人百名左右 。崇祯年间毁于战乱 。清初 , 当地百姓自动捐资 , 恢复了普化寺 。清末屡匪患骚扰 , 寺院再度遭到破坏 。民国初年 , 群众又自动集资 , 盖了一座“真武祖师”殿 。真武塑像的特征是削发、无胡须的青年像 , 再现朱允炆年轻出家的形象 。因此在1950年以前 , 周围数百里百姓都说发山是真“真武” 。所以每年农历三月三 , 南至襄樊、武汉 , 北至方城、平顶山一带 , 来朝山游览的香客成千上万 。
抗日战争时期 , 直众僧 , 绰号赤巴脚和尚 , 以一座真武殿为基础 , 坚苦办道 , 扩建发展到前、中、后三座大殿 , 加禅堂、念佛堂、配房 , 共建房子三十一间 , 常住僧十余人 。直众老和尚没有文化 , 他把舞阳佛协会长海山大师(号性南)礼请来寺担任方丈 。海山大师佛学造诣颇深 , 为弘扬佛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培养出一大批弟子 , 其中有高徒印慧、印玉、印理等 , 常住僧二十余人 , 普化寺改名为“普化讲寺” 。后海山法师出外参学 , 由性悦法师任住持 。
1948年性悦法师圆寂后 , 由传航法师任住持 , 常住僧有海增、海慈、海众、性孝等 。土改时四人分地十四亩 。1957年后只留海增一人 , 在“文革”时期圆寂 , 随后普化寺变成一片废墟 。1973年 , 黑龙镇大队为保护古文化遗址 , 以护林为由在山顶盖房两间 。1978年海众回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