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前沿科技|数字经济对交通影响的展望和重点问题思考( 二 )


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 , 交通出行者的特征只能按公交出行群体、出租车出行群体等方式进行简单的标签化处理 , 无法甄别和满足单体的出行偏好和习惯 。 而且在一次出行链中 , 各种交通方式往往都是单段式服务 , 且支付方式也各不相同 , 存在跨方式的服务“断链”而导致乘客一体化体验不佳 。 以公交为例 , 过去乘客只能通过固定站点、固定运行线路、经停若干站点的“大一统”模式乘坐公交 , 到站后还可能面临步行太远、想骑自行车又找不到车的“最后一公里”尴尬 。
数字经济下 , 将产生新的交通供需关系组织者 , 实现各种出行方式在信息、服务、支付方面的一体化 , 以及基于全出行链条的服务可得性、换乘高效性和时间确定性 。 未来的出行场景可能变成这样:人们出行时 , 不再需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app和交通工具 , 只需要通过一个app或一个平台 , 就能够实现一体化无断链的超高出行体验 。 例如从家到单位 , 涉及到两端自行车接驳和中途乘坐公共交通 , 只需要在app上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希望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可接受的价格等个人偏好 , 平台上就会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法:什么时间从家出发 , 步行到家附近特定位置会有一辆预约好的共享单车在那等候 , 骑行至公交站点附近后 , 即可赶上公交车 , 到站后步行至单位 , 正好在希望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 。 整个行程涉及的骑行费用和公交费用只需一键支付 , 真正满足人们“一体化、无断链”的出行体验 。
智能交通前沿科技|数字经济对交通影响的展望和重点问题思考
文章图片
基于一个app实现一体化
无断链的出行服务示意图
(二)、交通运输组织的改变:与需求互动、更柔性更适配的供给体系
如前所述 , 目前乘客无断链一体化的超高体验之所以得不到满足 ,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种交通方式基本处于各自运营状态 , 缺乏一体化整合 , 且与需求之间缺乏互动 , 运输组织模式相对刚性 。 未来 , 掌握各种交通方式数字资源的平台 , 将带来交通供给侧的重要改变 。 通过整合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营服务商 , 以出行者需求为核心 , 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实时互动 , 并提供出行前、出行中以及出行后的全链条出行服务的解决方案 , 而不仅仅是完成传统意义上空间位移的交通运输 。
正如上面所描述的未来交通出行场景那样 , 地铁、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共享单车以及停车等各种交通供给和服务的信息都将整合到一个平台上 , 各交通方式的运营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企业 , 而是交通组织者 , 与出行者的需求变化进行实时互动 , 并进行灵活的调配和组织 , 例如公交车很可能将改变过去定点、定线的供给模式 , 可以根据出行者的需求变化灵活调整发车时间或者选用集约化的适配车型 , 共享单车、出租车、网约车也可以根据出行者的需要“随时等候” , 将为出行者提供一个全新的交通供给体系 。
智能交通前沿科技|数字经济对交通影响的展望和重点问题思考
文章图片
现状与未来运输组织模式对比示意图
(三)、交通资源配置模式的改变:基于预约出行的高效资源配置
城市交通本身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 进入系统的个体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 例如交通参与者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交通系统中 , 给城市道路、轨道交通等资源配置带来难度 。 未来 , 掌握人、车、路等数字资源的平台 , 基于预约出行 , 可以提前掌握各种方式的出行需求 , 动态调整供给策略 , 实现交通资源更高效、更精准的配置 。
案例:地铁预约出行
一直以来 , 特大城市早晚高峰轨道交通站点客流密集、规模巨大 , 例如北京工作日地铁日均客流高达1230万人次 。 对于乘客而言 , 由于都是根据各自的时间安排随机进入地铁站 , 无法提前预知地铁站客流的排队情况;对于地铁运营企业而言 , 由于早晚高峰期进站客流压力高度集中,在部分地铁站点不得不采取站外排队限流的措施 。 而通过预约平台 , 基于全网客流大数据和仿真模型 , 按照地铁运营能力和车厢满载率的控制要求计算出配额并分配给乘客 。 乘客按照预约时段到达站点即可直接进站 , 减少可能因限流带来的站外排队等待 , 提升出行效率和体验;地铁运营企业也可以通过平台提前掌控乘客进站需求 , 动态调整预约名额 , 将一部分高峰进站客流分散到其它时段 , 避免客流大规模集中到站 。 2020年疫情期间 , 北京市在地铁5号线天通苑站、昌平线沙河站两座地铁限流车站开展了预约进站的试点 , 效果初步显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