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学堂|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大学堂|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历史大学堂|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历史大学堂|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历史大学堂|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图片


南宋诗人陆游的《时雨》诗云:“时雨及芒种 , 四野皆插秧 。 家家麦饭美 , 处处菱歌长 。 ”诗中描写的是农民在芒种耕作的情形 , 从中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 。
事实上 , 节气诞生于2000多年前 , 在劳动人民的摸索和改进下 , 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

  • 农事催生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 , 正节气 , 审寒温 , 以为早晚之期 , 故立历日 。 ”这番话说明设立节气的初衷就是为了“治农功” 。 节气以一年为基础 , 约15天为一节气 , 划分的24个不同的节气 。
春秋时期 , 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 , 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 。 在《管子·轻重已》中 , 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 。 时至战国 , 《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 , 节气初具雏形 。 到了汉初 , 《淮南子·天文训》增补了小满和大雪两个节气 , 形成了完整的节气系统 。

西汉著作《周髀算经》有8节专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 , 探讨四季更替造成的物候变化 , 总结感观认知的理性次序 , 通过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结合 , 指导农民适时生产 。 二十四节气的出炉 , 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
【历史大学堂|涵义极其复杂的“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从各个节气来看 , 也能窥探它对自然变化和农业生产的解读 。 四立说明四季的到来 , 春分和秋分代表昼夜平分 , 夏至和冬至表明寒暑高峰的到来 。 谷雨意味着雨水充足 , 利于谷物生长 。 小满是说夏熟作物颗粒开始饱满 。 陆游诗中的芒种象征着繁忙的夏收夏种时节 。 二十四节气成形于农事活动 , 又反哺于农事活动 , 两者相辅相成 , 和谐共生 。

  • 天文制约节气
在内因的酝酿之外 , 二十四节气还有外因的操纵 。 众所周知 , 地球的自转 , 产生了白天和黑夜 , 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 , 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 。 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 , 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 , 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造成直射和斜射的区别 。 正因如此 , 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的方法 , 测定了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
在古代 , 天文学家把太阳在一年中运行的轨道 , 叫作“黄道” 。 整个黄道分为360° , 每隔15°列为一个节气 , 黄道被分成24个等份 。 举例而言 , 受夹角的影响 , 太阳在一年中 , 会南北移动 。 当它出现在黄道90°和270°时 , 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 达到地球南北半球昼夜时长的极值 。 太阳位于黄道0°和180°时 , 直射赤道 , 昼夜相等 , 分别是春分和秋分 。 太阳到了黄道120°和255° , 分别是大暑和大寒 。

事实上 , 阳光决定了生物的生长节律 , 这就是物候 。 而节气不仅表示光照的时长 , 也透露出光照的强度 。 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约有1300公里 。 太阳的辐射会被空气的水蒸气、尘埃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 , 造成热量衰减 , 所以阳光的强度和大气层的厚度有关 。 夏至时 , 阳光直射北半球 , 光照强度相对较高 , 冬至时 , 阳光斜射北半球 , 被大气层吸走大量热能 , 光照强度相对较低 。
阳光作用于地球 , 受陆地和海洋的影响 , 热能分布不均 , 夏季海洋比陆地凉快 , 冬季陆地比海洋寒冷 , 空气通常从冷向热流动 , 成为冷暖交替的主要原因之一 。 这样的话 , 一年就有了四季 , 节气应运而生 。 太阳辐射地球引起的复杂反应 , 使节气的孕育更有意义 。

  • 历法推行节气
完整的节气需要准确的历法才能实践 。 《节气歌》曰:“春雨惊春清谷天 , 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 每月两节不变更 , 最多相差一两天 , 上半年来六、廿一 , 下半年是八、廿三 。 ”令人奇怪的是歌诀的后半段用的是现代的阳历 , 而不是传统的农历 。
原因在于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之中 , 每个月有两个节气 , 前一个称“节气” , 后一个叫“中气” 。 在阳历中 , 一到七月 , 单月31日 , 双月30日 , 七月以后与之相反 , 唯独2月有28日或29日 , 这与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间一致 , 因此 ,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相对固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