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土著们你们会离开北京吗(请客观回答这个问题)

已经离开了,非常不舍得,但也不得不。
西城土著,幼儿园,小学中学,甚至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全在一条街上。自从大学以后就很少碰到北京人了,这么大的城市容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却再也放不下一份对于老北京的情怀。人在国外,越来越想念西长安街的玉兰花香,想念老槐树上‘吊死鬼儿’,还有冬日里冰糖葫芦和烤白薯渗出的淡淡甜味儿,拿在手里不吃都觉得幸福。想着这些思念在异国他乡无处安放,但是回国呢,可能也一样无处可说。
最近’噩耗‘频传,爷爷奶奶的老房子卖了,姥姥姥爷的东城小院儿也要被收回了,连带着我这一代本来就已经不清晰的胡同记忆,都没了。就读的高中因为地理位置太显赫,也已经迁址了... 国内还在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荣,却不知这一方水土的凝聚力和精气神也涣散了,我的北京已经回不去了,不存在离不离开这个选项。等我带我的孩子再回北京时,不知道还能讲些什么,不知道还记得多少。
有时候很羡慕来自小城市的朋友,但愿他们的家乡待他们归来,仍是记忆中的模样。
■网友的回复
那哪能啊,别的地方高北京一等呢,外地人优越感强着呢,觉得北京空气不好这不好那不好,我可不敢出远门儿,我还是安生守着自己这噶这儿地儿吧
■网友的回复
会。没想到这里回答竟然能碰到自己小学同学。。
本人北京人,生在北京23年,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西三环附近。大学也在北京。。当年高考有机会去大连结果没去(因为高考前除了京津冀哪里也没有去过,直到大学时候去了很多城市,觉得外地真好物价低也很繁华),自己父母学历不高除了北京河北这个圈子哪里也没有去过,。至于为什么离开其实是因为家里没房子。虽然生活在北京三环内。但是房子是爷爷奶奶的,60年代那种,拆迁后我爸哥几个平分,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我爸的。。所以用我妈的话只能住马路,而我爸哥哥姐姐都在北京好几套房子,还好自己女孩子!与其未来住6环外租房子,每天通勤。不如离开这个伤心城市。去武汉、成都、杭州。武汉房价便宜,城市又大,医疗条件也很好,成都有华西…北京合租一居室等于外地租一套房了,而且还能够力所能及买到房子!当然三四线城市不行因为本人爱逛街……
虽然北京陪伴我20--30年。。我不是很喜欢北京但是也会很怀念,也许会经常回来看看,但是北京没有房子生活太难了,对于自己来说除非能找到一个北京有房子老公!
当然我也不是很爱北京,除了北京交通便利哪里都方面,交通枢纽。。以及医疗教育资源真的好以外,。生活的感情外,其他的不值得留恋了吧。
当然这是对于未来离开北京一种设想,生活的不定数让我不知道下一步如何选择。但是这次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心,先攒钱然后离开!或许当自己没有房子后离开这个伤心城市能够忘记很多不愉快吧。。。
■网友的回复
会...从小在北京长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在海淀区一个小圈子里,有很多熟悉的地方也有很多熟悉的人...我们家原来住平房,后来被拆了,原来门前的大槐树总是在每个春季悄然变绿,我小时候,我爷爷会把我抱在肩上摘槐花吃,甜滋滋的,无忧无虑,下大雨的时候,水流顺着家门口流向胡同再流到更远更广的街道...飞机飞的很低...天很蓝,我也从没有见过雾霾...我躺在床上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天空,没有灯红酒绿,没有高楼大厦,每天上学走到车站要15-20min,沿着火车道走到过自己的小学...以前燕子会在屋檐下结巢,后来养猫了就没有了……
慢慢地...家被拆了...爷爷去世了...从地图上看原本的村已经变成了一片绿地,只有门前的老槐树还在那里伫立着,大概是古树保护的原因吧...
我所留恋的那些美好的事物都开始离我而去,记忆也开始模糊了...在这座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感觉不到任何的欣喜...村落边上的河道慢慢的干涸了,小时候在哪里捉虾游泳的记忆也失去了...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每一天我都很快乐……现在虽然生活开始富裕了起来,我却越来越感到荒芜,拿着手机看着电脑,我在没有出过门...
我想我该离开了到一个新环境里去生存……我也不喜欢在中关村每天过着醒来上班到家睡觉两星期瘦了五斤的生活...我每天在上班的时候会吃早饭午饭零食,全是在商场里,竟然还瘦了...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准备工作的路上和工作,每天即使没有任何运动也累到不想吃晚饭不想说话了,倒头就睡...我感觉摸不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了。
才不是因为喜欢熊猫猫mermer所以来成都了呢...
■网友的回复
等父母去世后应该会吧..
那个时候真的就是无牵无挂了..
■网友的回复
欢迎来到折叠北京。
我们家不是土著,十岁左右跟父母去北京上学的,父母辈算勤奋,家里有几套房产,给我名下置了房和车,移民前在国贸附近上班,地铁通勤四十分钟左右。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的外地人(我从不认为也不喜欢自己应被归为北京人),我一直不喜欢这个城市,嘈杂、拥挤还有醇厚的雾霾,致使我在五六年间多次患呼吸道疾病,不得不割除扁桃体,虽然有房车和体面的工作,年收入税后20w+,巨大的工作压力依然使我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可能也跟我自身性格有关(心思重),加上前几年留学国外的缘故,我最终决定移民,去年下半年已离开北京,家里也很尊重我的想法,全力支持。现准备卖掉北京一套房在温哥华买房定居。
说句好多人不爱听的,二环胡同真是我见过的最典型的贫民窟,与周围的繁华格格不入。各种乱搭乱建,鸽子乱飞,混杂着各式口音,前任表姐家住东直门胡同,家里近年才有了独立厕所并搭了二层,木质楼梯走起来咯吱作响,家门口电线杆子上各种十万收房小广告,前任的姐还有个条件差不多的男友,俩人都35+了不敢结婚,因为双方家里都没房,结不起,每天家里琢磨着怎么给老人多争取点养老金。前任家不住胡同,但也没房,住的是单位分的公房。都是因为早年间没有刚需不买房,或者家人不愿承担还贷风险,导致错过了最佳时间现在根本买不起。
而近在咫尺的东直门高档小区里住着我领导这一阶层的人,年入500w+,年轻妈妈则在考虑孩子去上哪个国际学校,老二去哪国生,投资移民的身份何时才能拿到,外汇限制了孩子的学费怎么汇出等等。家里的男人基本常年出差在外,要么没日没夜加班,没什么闲暇顾及家庭,偶尔问一句,还要数落老婆办事不周。这些都是我之前领导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就是被折叠在中间的中不溜阶层,父母比较勤奋,但也不能保我一生周全,更何况我还是性取向少数,跟家里半出柜,家里不支持不反对,但全力支持移民,已经算很开明了。年近三十技术移民,也算一技傍身,至今还在为了不降低社会阶层继续在国外读书深造。北京于我来说就是个捂不熟的异乡,很少让我有归属感,尤其是加班到深夜吃着油腻的外卖,或是被领导劝酒,笨拙地说着祝酒辞的,也或是面对早已被生活折磨的麻木的土著前任的时候,又或是雾霾导致扁桃体发炎高烧三十九度的时候,我都无比厌恶这个城市。
怎么说呢,移民又接着读书需要很大勇气,尤其年近三十,但我很庆幸我的决定,来到新的地方我的焦虑症彻底好了,作为外国人我也体会到很多来自教授和同学的人文关怀,加之遇见了现任并已经结婚,设想未来生活,大概就是也有一份体面工作、朝九晚五,回家做饭,周末购物野游,我们不打算要小孩,所以以后生活质量有一定保证。有时会感觉温哥华好无聊,作为北美大城市怎么能这么无趣,但转念一想,这不就是自己长久以来追求的生活吗,回想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岁月感觉很久远也并不想回去了。
■网友的回复
不请自来。
土生土长北京人,女。家境一般,从小学习比较努力是985本硕,毕业后在一央企总部工作。
因为工作调动,去年在某省会城市(简称S城)工作一年。真的不想回北京了,认真考虑移民到其他城市……
想走的原因:
房价问题我毕业起薪税后到手有二十三四万,不算低了,但是在北京买房还是遥遥无期,只能靠父母资助,然后勒紧裤腰带还贷款。然而现在房价不涨不跌,贷款500万的话每年利息二十多万,如果房子不升值,还不如租房划算。
在S城就不同了,985硕士毕业第一年就能自己买房,夫妻两个的话公积金就能覆盖住房贷了,还是市中心比较新的房子。
2.生活方式问题
第一次离开一线城市生活,才知道生活可以这么安逸,简单,舒心。竞争和北京比不了,工作差不多就行;物价低想吃啥吃啥,吃日料都快吃烦了;汽车随便买随便开,不用摇号。
最重要的是,完全感受不到中产焦虑。北京有钱人太多了,看着他们带孩子学马术学网球学纯正的英音,请最好的家教,真的比不起。咬咬牙也能供得起,但是要牺牲生活质量吗?
不想走的原因:
1.上学问题
北京依然是教育资源最好、高考最容易的省份,去别的省比不了。读国际学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离开北京我的薪资还供得起孩子留学吗?
2.医疗问题
北京医疗资源最好。父母年纪大了,怎么忍心让他们离开?若我自己离开,他们病了谁守在塌前?
3.人际关系问题
所有亲戚朋友都在北京,离开他们很舍不得。也少了很多重要社会资源。
4.面子问题
作为一个北京人,因为承受不了压力而离开,挺丢人吧。
目前就想了这么多,还在思索中,也欢迎各位交流…
■网友的回复
北京的一切都和我无关,除了身份证的110,了。其他的,不管是名胜古迹和胡同串子,还是优质教育和医疗,甚至是国安和北京男篮,全都没有。我只能被南城拆迁户和外来精英的优越感深深刺痛,被普通北漂酸户口,还要被逼着与这些和我无关的一切有认同感
为什么要离开北京?代代都卢瑟,从四代前从四九城里出来就没再进去过。往前翻两代都是撞天花板的,运气不行。到我这辈竞争更激烈了,又没外面来的精英们那么上进,再不跑都来不及了。
东三省和大西南,前者有个人情怀,后者有发展前景,一个夏天凉快,一个冬天不算太冷。
【北京土著们你们会离开北京吗(请客观回答这个问题)】 逃离北京靠两套房租就足以在沈阳长春哈尔滨重庆贵阳昆明过了,再干点自己想干的,没事再去旅旅游。
■网友的回复
不会。打小就出生在北京 亲戚朋友都在呢 哪儿能说走就走。但是有时候会想离开,也会想如果北京人少一半那该有多好。
■网友的回复
会吧,没有啥可留恋的人和事物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