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青|立足课堂也能“仰望星空”( 二 )


内训会现场还原课题的研究过程 , 教大家数据采集等操作技法 。 徐长青举例说 , 比如教师视域的研究 , 发给大家一人一张课堂观察量表 , 教师们有不同的分工 , 有的教师专门坐在教室前 , 捕捉某一组学生一节课的面部表情变化 。 又比如课堂教学提问频次的研究 , 教师每提问一次做一个标记 , 再针对答没答出来、有没有追问等分别记录 , 以此来分析提问频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
“好的方法只有得到推广、被使用才具有实际意义 。 ”徐长青说 。
在工作室 , 很多成员实现了自己的“二次成长” , 很多人成为校长或者地区教育科研攻关的领头雁 。 如今 , 工作室有正高级教师12名 , 特级教师9名 , 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0余名 。 在工作室倡导下 , 不少成员成立了自己的团队 , 开始带动身边的人搞科研 。
在天津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 叶鸿琳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 并有了自己的团队 。 他喜欢听课 , 学校每名教师的课他每学期至少听一次 , 参加赛课教师的课他甚至听七八次 。 他促使学校从“关着门上课” , 变成了“开着门上课” 。
对于天津市蓟州区第六小学教师孟庆阳来说 , 加入徐长青名师工作室后他变化最大的是思维方式 , “做科研让我更敏锐地发现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怎么教才能帮助学生 , 做科研就是帮老师们找到类似问题的答案” 。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 小学教师做科研的必要性在哪儿?“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科研氛围不浓 , 很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 , 仅靠经验教师的成长具有偶然性 , 如果把经验通过研究提炼为规律 , 偶然就能成为必然 。 ”这是徐长青的答案 。
“老师应该做发光的人 , 让理性之光照亮课堂 。 ”在采访中 , 徐长青反复提到“理性”这个词 , 在他看来 , 科研便是理性的那束“光” 。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12日第2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王家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