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制造|飞机制造专家姚志诚:为国造机65年,还想一直干下去

择一业 终一生
■王 旭 邓杰文
飞机制造|飞机制造专家姚志诚:为国造机65年,还想一直干下去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条路他走过了34000多次 , 一件事他专注了24000多天 。这是怎样的时空距离?
在飞机制造领域有这样一位老人 , 虽然年已九旬 , 但他依然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 , 用生命的长度拓展人生的厚度 。他 , 就是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沈飞)专家姚志诚 。
姚志诚成长于战火硝烟的年代 。日军飞机在我国领空肆意横行的场景 , 深深刺痛了他年少的心 , 他立誓“一定要造中国人自己的战机” 。
【飞机制造|飞机制造专家姚志诚:为国造机65年,还想一直干下去】1955年 , 大学毕业后的姚志诚来到国营112厂(沈飞前身) , 从事飞机制造工作 。
那时候 , 我国航空工业刚刚起步 , 飞机制造领域几乎一片空白 。为了学习先进的制造技术 , 姚志诚到处查阅专业资料 。他自学俄、英、日等多国语言 , 数十年来 , 经他翻译的外文资料就有几十套 , 学习笔记逾10万字 。
勇于探索是姚志诚对待工作的写照 。1971年 , 90余架歼-6飞机发生九框零件冷脆倾向的问题 , 有关部门主张停止使用并要求工厂进行拆除 。
为了论证冷脆是否会危及九框使用安全 , 姚志诚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那段日子 , 他总是扎在实验室里 , 经过反复论证 , 判断九框零件使用安全是有保证的 。这个问题的解决 , 使国家免遭经济损失 , 也为新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 。
1979年 , 在国产某机型起落架锻件毛坯复验中 , 出现了“点状缺陷” 。姚志诚又是第一个站了出来 。针对缺陷 , 姚志诚做了大量细致的计算与试验 , 得出了数据处在合格范围的结论 。紧接着 , 姚志诚与同事赶到生产车间 , 一个个排查、一点点梳理 , 最终从上百件零件中挑选出57件符合标准的产品 。
不仅如此 , 姚志诚还完成了歼-6飞机机翼疲劳试验后主梁断裂分析工作 , 为飞机定寿提供了可靠依据 , 填补了国产歼击机定寿的空白 。
从清晨到夜幕 , 从严冬到酷暑 , 那上万次往返家与办公室的步履 , 不知不觉变得慢了下来 , 姚志诚也变成别人口中的“姚老” 。
然而 , 他对航空事业的热情从未消退 。“时间有限 , 我们变换角度 , 再论证一次”“时间有限 ,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密切协作”……“时间有限”成了姚志诚的口头禅 。在退休前的一个月 , 他还成功解决了钛合金板裂纹问题 。
在沈飞 , 几乎每名金相专业的职工都研读过姚志诚编写的《失效分析案例汇编》 。这是1956年以来 , 姚志诚归纳整理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 是飞机制造领域的一笔财富 。
“生命之花会凋零 , 事业之树能常青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 但对事业的追求是无限的 。”直到退休那一天 , 姚志诚依然割舍不下对航空事业的热爱 , 他向组织提出继续留在工作岗位的请求 。身边的亲人劝他:“退休就好好在家休息 。”他却说:“我热爱这份职业 , 有生之年 , 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多尽一份力 , 是我人生的夙愿 。”
“姚老几乎每天步行来到单位 , 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沈飞理化测试中心党委副书记刘志涛说 , 1990年退休后 , 姚志诚拒绝了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 , 除了退休金外 , 不要任何报酬 , 展现出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坚守 。
2013年秋 , 姚志诚腿部意外骨折 , 牵动着徒弟们的心 。他们前往医院探望 , 眼前这一幕感动了他们——
病房里 , 姚老正伏案翻译关于“氢脆”问题的外文论著 , 译稿上绵绵密密的隽秀小字 , 写满了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 。
“‘氢脆’问题 , 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这本书我还没有找到原版 , 要是找到的话 , 就可以翻译原版了 。”看到大家来了 , 姚老放下手中的笔 , 滔滔不绝地讲起业务 , 眼睛里闪烁着自信与兴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