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队|“猎人”集训队:“临时家庭”如何让队员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二 )


管松了 , 辜负组织对自己的信任;管严了 , 担心得罪人 。 毕竟集训结束后大家都要各自回到连队 , 万一以后被‘穿小鞋’怎么办?在集训队 , 很难像在连队时一样放手管理 。 詹永河说 。
更有甚者 , 有的队员在集训过程中思想发生了滑坡 。
前不久 , 某连战士小胡被上级单位通报批评的消息在连队引发热议 。
小胡是某连队的骨干 , 业务能力强 , 军事素质好 。 今年上半年 , 上级组织驾驶集训 , 小胡报名参加 。 到了集训队不久 , 他就因为违规使用手机 , 被上级检查通报 。
在连队 , 小胡遵规守纪是出了名的 , 怎么去集训就变了呢?指导员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
在与指导员交流中 , 小胡袒露心声:集训队训练强度大 , 每项训练内容又都要评比 , 压力自然也少不了 。 然而 , 集训队的日常表现却和评先评优、立功受奖基本不挂钩 , 最终还要靠连队党支部评议 。 既然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 , 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
集训队|“猎人”集训队:“临时家庭”如何让队员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文章图片

集训队队员进行机降训练 。 廖晓彬摄
关键要让队员找到归属感
在基层部队 , 各种集训、短期培训不少 。 这些集训往往会从各单位抽选部分骨干组训、参训 , 长则大半年 , 短则一两个月 。
实践来看 , 集训队是一个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 , 它可以帮助官兵开阔眼界、提升技能 , 学到许多连队学不到的东西 。
集训队的价值摆在那里 , 为什么会出现作风散漫的现象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集训队的带队干部们 。
我们也开展过一些篮球赛、茶话会等娱乐活动 , 竭尽全力营造连队的氛围 。 面对困惑 , 集训队队长郭智龙也进行过一些尝试 , 但收效甚微 。
‘软’的不行 , 我们也试过‘硬’的 。 集训队参谋蒯威介绍说 , 为了激发队员们的训练热情 , 他不仅带头训、跟着训 , 还时常在训练场上开展一些比武竞赛 , 激发队员有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战斗精神 。 但效果是暂时的 , 活动过后大家就恢复了原样 。
认真观察思考后 , 郭智龙发现 , 和基层连队相比 , 集训队明显缺少了一样东西——向心力 。
队员与队员之间、教员与队员之间私下的沟通交流很少 , 休息时间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活动 , 往往是来自同一个连队的队员交流最频繁 。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 , 是主导人们精神生活的优势需要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郭智龙在书上读到的这句话 , 让他恍然大悟——关键要让队员找到归属感 。
就此问题 , 集训队临时党支部专门召开支委会 。 对于郭智龙的分析 , 大家深表认同 , 部分队员在原单位积极肯干 , 进入集训队后就不求过得硬、只要毕业证 。 在部分队员眼中 , 集训队给大家的归属感远远不及连队 , 不少人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临时机构 , 自己只是这个临时机构的一个过客 。
如何让集训队与连队有同等的归属感?会议上 , 有人说 , 要在严字上下功夫 , 让队员们对集训队心存敬畏 , 以此来提高集训队管理者的威信 。 也有人说 , 队员们需要一场精神的洗礼 , 让他们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参加集训 , 只有确认好自己的初心和方向 , 前路才不会迷茫 。
而郭智龙觉得 , 首先我们自己不能有临时观念 , 教育和管理必须双管齐下 , 从管理模式上找出路 。 同时 , 还要与队员所在连队建立起沟通渠道 , 这样既方便集训队对队员性格特长有所了解 , 又能将队员的日常表现第一时间反馈回连队 。
会后 , 他们认真梳理了集训队出现的各类问题 , 全方位了解队员对于集训队的看法和建议 , 通过一系列整改举措 , 力图让每名队员都能在集训队找到认同感、归属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