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训队|集训队队长郭智龙的“心事”
集训队队长郭智龙的“心事”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廖晓彬
今年年初 , 第73集团军某旅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猎人”集训 。随着集训步入后期关键阶段 , 集训队队长郭智龙的烦恼也接踵而来 。
“训练劲头越来越不如以前了 。”
“小团体现象已经开始抬头 。”
……
教员们谈及的种种现象 , 凸显出一个多年来集训队的“顽疾”:越是到了集训后期 , 集训队就越难管理 。
郭智龙觉得 , 有必要对集训队进行一次彻底的整顿 。
就在这时 , 机关传来通知 , 上级即将组织建制营(连)专业基础考评 , 要求集训队暂时解散 , 所有队员返回连队参考 , 一周后再归队 。
这个消息让郭智龙心里更加打鼓:这段时间集训队员都不在“状态” , 万一考砸了 , 岂不让连队官兵笑话集训队?
谁知 , 现实情况让郭智龙又惊又喜:平时沉默寡言的蒋一品在连队却成了“领头雁” , 下达命令干净利落 , 战术指挥行云流水;在集训队表现平平的夏琪作为连队的“种子选手”参加比武 , 多个课目斩获第一;就连平时办事拖拉的徐延龙这次也毫不含糊 , 即便在翻越障碍时胳膊脱臼 , 他也忍着疼痛完成剩下的课目 。
郭智龙不禁陷入困惑:为什么回到连队他们个个生龙活虎 , 可到了集训队就“蔫”了呢?
其实就集训队来说 , 一直都有“一紧二松三垮”的说法 , 集训前期大家会相对紧张、精神饱满 , 待队员熟悉环境后 , 特别是到了中后期 , 很多制度流于形式 。
集训队是培养训练尖子的地方 , 目的是让他们回到各自单位后发挥“酵母”作用 , 提升整体训练水平 。
郭智龙认为 , 一名真正的训练尖子 , 必须思想和作风双过硬 。如果仅单项冒尖、作风散漫 , 又何能服众呢?
问题出在队员身上 , 根子却在集训队本身 。鉴于此 , 郭智龙当即决定 , 召开集训队临时党支部委员会议 , 集思广益 , 寻找良方 , 对集训队进行一次彻底“改良” 。
一个集训队可以带来多少归属感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廖晓彬 特约采访人员 赵 欣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集训队队员进行泥潭摔跤训练 。张 优摄
为何一去集训队就变了
下士卢超第一次参加集训 , 是去年旅里组织的狙击手集训 。“当时连队只有2个名额 , 我的射击成绩较好 , 连长优先考虑了我 。”卢超说 , 刚到集训队时 , 他充满了激情和干劲 , 训练站前排 , 考核争第一 , “比在连队还拼” 。
3个月集训 , 卢超拿出了十二分的精力用在训练上 。尽管相当刻苦 , 但在最终考核时 , 因为一个小小失误 , 卢超的综合排名没能挤进前十 , 也因此和“优秀狙击手”失之交臂 。
没有奖状 , 没有表彰 , 回到连队的卢超没有得到任何的鼓励和表扬 。相反 , 还有人冷嘲热讽:“占了名额去集训还拿不到成绩 , 是不是在集训队偷懒了?”
卢超心寒 , 对集训队的看法也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只要没被表彰 , 第十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效果是一样的 , 再拼也没人看到你的努力 。
在集训队 , 有的刻苦努力被忽视 , 有的互帮互助被认为“不值得” 。
下士李硕在参加预提指挥士官集训时 , 集训队组织了一次10公里武装越野考核 。李硕发现一名兄弟单位的队员因为岔气远远地落在了队伍的后边 。出于对战友关心 , 李硕替那名队员分担了身上的装备 。
考核结束后 , 李硕不但没有受到表扬 , 反倒被班长批评了一通:“来到这里 , 每个单位相互之间都在较劲 , 你这个时候帮助别人 , 却拉低了自己的成绩 , 不值得 。”
这件事让李硕不得不对集训队有了一个新的定位:集训队不是连队 , 排名才是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