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如何“拯救”中国的信用周期( 二 )

金融科技如何“拯救”中国的信用周期
图源:CIFTIS现场我们高层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 就是重塑金融产业链 。 金融产业基本的“宪法”就是前些年出台的《资管新规》 , 它的本质目的就是引导服务实体经济 , 而不是层层嵌套 , 也不是监管的套利 。 但是同样影响深远的是金融科技 , 科技赋能金融 , 令人惊叹的是 , 它让金融也产生摩尔定律 , 你会发现余额宝如果当成活期存款的话 , 招商银行需要22年时间才做5万亿 , 但是余额宝只用6年时间就达到相同甚至更高的规模 。 当然 , 你也许会说它有各种历史条件 , 也有各种别的成因 , 因为余额宝是跟利率有关系的 。 但是金融科技的这种渗透能力 , 摩尔定律能力和指数增长的能力——这些并不是商业银行线性增长所能具备的逻辑 。我们怎么理解金融科技在微观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呢?我们说金融供给侧改革本质上是一个微观的概念 。 在供给侧 , 商业银行创造价值的生产函数 , 每个企业都有生产函数 , 即投入人、财、物 , 还有全要素生产率——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 商业银行的要素是基础设施 , 包括网点、系统和人 , 以及创新能力 , 当然主要是货币资本 。 在需求侧 , 则是各种各样的产品 , 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需求、中间业务需求等等 。 在拥抱金融科技的过程中 , 如何重塑商业银行的产出函数 , 我认为从根本上是组织创新的问题 。 在基础设施上 , 比如商业银行的新基建——更好用的IT系统 。 商业银行的新基建做的比较好的大行 , 我认为是建行、工行 。 但是该怎么把新基建构建的平台IT资本运用好 , 就考验组织的变革和人力资本的变化 。 尤其是体制约束的问题 , 比如现在说要给银行降薪 , 但这种强制性的降薪会造成大量逆向的人才流失 , 这是一个逆向的选择 , 不利于商业银行的人才建设和金融科技含量的提高 。从理论来说 , 金融科技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把商业银行资产组合前沿里面那些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 , 转换成未来代表新兴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 你会看到 , 代表未来发展的 , 代表新经济、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是处于这个风险-收益区间的 。 但是商业银行的生产函数由于各种约束 , 只能做低风险低收益的政府平台、房地产和国企等项目 , 这造成了巨大的缺口 , 这个缺口就需要我们金融科技作为基础性力量 , 特别是强调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的力量 。另外 , 在信用周期的层面上 , 金融科技确确实实可以解决信用缺失的问题 , 而不是只能给平台贷款、大国企贷款 , 我们说这些其实属于国家主权的项目 , 城投债都是刚性兑付的 。 造成信用周期结构性衰退的原因之一 , 是社会越来越缺合格的抵押资产 。 在这种情况下 , 需要金融科技加持:1、从依靠抵押资产 , 转向依靠数据资产;2、从主体信用 , 转向客体信用 , 我们过去做主体项目是看国企还是民企 , 现在是看资产的收益率和市场前景;3、从离散风控 , 到实时风控 , 以前一个季度做一次贷后报告 , 现在依靠金融科技每一秒都可以看到企业经营的动态;4、从主观评级 , 到客观评级 , 过去这笔贷款能不能通过 , 都是贷审会投审会 , 拍脑袋看过不过会 , 现在有客观分析 , 消除了内部的人情关系;5、从人海战术 , 到自动经营 , 金融科技可以解决人力成本的效率问题 。但是金融科技的最终目的是要要干什么?如何来评价金融科技的投入产出效率?需要进行严格的价值分析 , 每一个金融科技的动作都要回到ROE , 到创造价值 , 看能不能给股东、银行和社会创造价值 。 所以我用了杜邦分析方法 , 时间关系不讲了 。最后分享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 , 关于农村金融方面的 。 过去银行不敢给养殖农户贷款 , 为什么?有些农户养的鸡鸭到处跑 , 很多抵押的家畜都是从别的地方借的 , 而且贷款后你不知道它怎么处理 , 会不会跑了别的地方 。 现在利用“物联网+大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 给鸡鸭牛配置上GPS定位 , 放上摄像头进行实时跟踪 。 而且家禽的价格实时变化后 , 抵押资产低于抵押要求后 , 农业企业随时补仓 。 这样一来 , 这些原来没法创造信用的东西也创造了信用 , 创造了货币 。 这家物联网金融公司 , 仅一家就帮助银行创造了50亿的贷款 , 假设有1000家的话 , 我们可能有几万亿的高质量信用被创造出来 , 这些都是真实的服务实体经济 , 服务三农 , 而不是仍然集中在房地产中 , 这就是金融科技对中国银行功能和信用经济的重构 , 也是金融科技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 。 谢谢大家!本文根据赵建院长在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