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外国卡脖子的昨天和今天,推荐饶毅的文章
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饶毅 , 男 , 1978年毕业于南昌十中 ,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 , 未来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 , 《知识分子》主编,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一、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上)中国有一种流行了一百多年的说法:“中国古代有很好的科学传统 , 到明清后中国科学才落后于西方 。 ”这是误传 。 误传含有善意的原因 。 鸦片战争后 , 中国内忧外患 , 国人希望中国强大 , 这样的说法传给外国人 , 特别是由英国的李约瑟再用英文说一遍以后“出口转内销” , 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安慰作用 。 这是在我国普遍不太自信的时代诞生的一个迷思 。这一说法违背基本事实 。 中国在古代有没有过科学?有 , 但很弱 , 而且特别缺少抽象、系统、深刻的科学 , 有的主要是比较简单的、接近实用和实用的科学 , 如与天文、农业、医学相关的科学 。 看过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人 , 会感慨两百年前的中国科学就系统性、深刻性、准确性而言 , 是否达到西方科学两千多年前的水平?中国在科学传统方面不如西方 , 但我们并非愚蠢的民族 , 只是我们的智力主要没用于自然科学 。 我们的文化对真理的追求相当弱 , 对自然的好奇整体上也是相当弱 。 对真理和自然的态度成为文化传统的短板 , 在今天可能不仅影响我们的科学技术 , 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影响 。中国不仅缺乏科学传统 , 科学发展的历史也很短 。我们的科学主要是从国外、特别是西方引进 , 西学东渐最初很慢 。 几百年前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科学的意义 。 西方传教士用科学技术做例子来向我们展示西方文化 , 中国人还称之为“奇技淫巧” 。 当时只有很少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时候 , 深刻地体会到西方的科学很强 , 而且远优于我们 , 但多数中国人并不了解 。鸦片战争以后 , 西方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 中国才有共识: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如人 , 而科技对国家整体发展很重要 。 此后 , 我们引进科学的速度加快 , 同时我们国家小学、中学、大学教育逐渐采用西方模式 , 替代了原来以文科为主的教育模式 。1949年以前 , 中国学术环境较差 , 科学研究规模小 。 我们经常讲西南联大或北平协和医学院 , 它们确实在一些学科取得了重要成就 。 有可能清华大学数学系同时拥有陈省身和华罗庚的时候 , 是迄今为止我国数学离世界数学高峰最近的时候 。 北平协和医学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做得非常好 。 它的建校原则要求研究、教学和医疗服务三头并进 , 这种方针和政策在当时是很独特的 。 我最近看到一个例子 , 有一位鲜为人知的微生物学家——谢和平 , 他当时在北平的研究工作 , 可能之后几十年协和医学院其他人全部加起来 , 都没有超越他 。1949年以前 , 除了国家内忧外患、经济情况不能支持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外 , 科学没有蓬勃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人并不很喜欢自然科学 , 真正愿意学自然科学的很少 。从1949年到2000年左右的50年间 , 中国人愿意做自然科学研究的较多 , 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对科学兴趣最浓厚的年代 。 但是 , 中国的经济情况仍不允许支持大规模的科学研究 。 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 , 与民国时期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有承接关系 , 带动中国科学 。 热情最高的年代经费局限 , 两弹一星以及相关的学科得到支持 , 在非军事目的的科学领域投入有限 。 生物学方面 , 胰岛素的工作做得很漂亮;袁隆平作为个人 , 在农业研究方面获得突出成就;获2015年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在青蒿素方面做得很漂亮 , 她获诺贝尔奖是当之无愧的 。邓小平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 他支持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 , 20世纪70年代中末期很多年轻人投身科学技术与那时的风气分不开 。 不过很快大家意识到中国科学技术与西方有很大差距 , 很多人出国留学 。 因此 , 虽然当时中国人对科学感兴趣 , 但出国潮造成了我国自然科学人才的流失 。中国在自然科学投入的经费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非常有限 。 1998年北京大学在百年校庆时 , 联合清华大学向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 也就是“985计划”;同期中国科学院提出“知识创新计划” 。 两个计划为高校和科学院带来了新的资源 , 增加了经费 。 但1998年高校和科学院都不清楚支持能持续多久 , 当时主要目的是救穷救急 。“985计划”和“知识创新计划”到2003年得以延续第二期 , 大家也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 , 所以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从那以后普遍认识到中国可以稳定地发展科学 。 因此 , 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虽然可以算100多年 , 但按照很多人的共识 , 可以安心考虑发展的年头 , 只有十几年 。二、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中)“985计划”和“知识创新计划”之后 , 是否我们就一定可以快速、长期、稳定的发展?很多人 , 包括我自己都抱有这样的希望 。 但希望与现实之间尚存在距离 。 这是因为华人是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群体 , 而实用主义可能促进科学 , 也可能“促退”科学 。“学好数理化 , 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实用主义的口号 , 它在1950年—2000年可能让很多人对科学技术产生兴趣 。 但那50年的兴趣不是因为我们真正对真理有追求、对自然有好奇 , 而是当时的人们发现升官发财之路不通 , 很多中国人出于对实用主义的考量 , 转而对科学感兴趣 。 虽然当时口号也叫“向科学进军” , 但恐怕“实用”才是中国人愿意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大原因 。 这个因素一旦消失 , 科学技术的人才供给就出现问题 。现在 , 经济发展飞快 , 升官发财再度成为中国人的追求 。 海外华人本质上也奉行实用主义 。 虽然很多海外华人说 , 不回国是因为国内的教育环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 但仔细看海外的华人 , 他们的第二代大部分都在从事实用的职业 , 择业标准就是在当地能否赚到钱 , 其中做医生算高尚的有道德的赚钱方式 , 从事忽悠行业的华人子弟比较普遍 , 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科学为职业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 这显示出我们中国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实用主义 。即使在1950年—2000年左右50年里 , 中国人看似对科学产生了较强烈的兴趣 , 科学在中国、在华人里的根基仍相当薄弱 , 它没有成为文化 。 今天我们既可以看到科研经费和其他的环境条件越来越有利于中国科学的发展 , 同时我们要考虑到 , 缺乏对真理的追求、缺乏对自然的好奇 , 实用主义对中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 有一种幼稚的观点认为 , 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要井喷诺贝尔奖的标志 。 我们做出的重要科学工作会与日俱增 , 但增加并非是无限的 , 限制之一是我们科学人才越来越少 。 科研条件的上升曲线和人才的下降曲线将决定我们中国科学最终的高度 , 不一定是不断上升 , 也可能出现平台 , 而平台的高度不一定能达到我们希望的高度 。如果用简单的、容易记的、有点肤浅的诺贝尔奖的获次数作为标准 , 遥远的人口小国瑞士只有700多万人口 , 已经获得过20多次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邻国日本从1949年获得第一次诺贝尔奖至今 , 也已获20多次诺贝尔奖 。 可以预计 , 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 , 也是日本首次获得诺奖100周年的时候 , 我们的诺奖获得者人数应该赶不上日本 , 当然2049年中国科学水平总体能否超过日本目前难以回答 , 仍需拭目以待 。我们经常喜欢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 , 我们当然希望是这样 , 我特别希望是这样 。 但智慧不是很容易衡量的 , 如果你要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来衡量 , 尤其是用诺贝尔奖数量衡量 , 那我们差得还很远 , 犹太人号称自己是智慧的民族 , 这是有数据支持的——犹太人已经获得20多次诺贝尔化学奖、50多次诺贝尔物理奖、50多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 而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 , 到2099年也不太可能在诺贝尔奖数量上在超过犹太民族 。所以只能说 , 我们要证明自己有智慧 , 还有相当远的距离要跨越 , 还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完成 。 对于我们来说 , 证明我们是有智慧的民族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 , 我们的智慧还未被证明、更不是举世公认 。三、饶毅:中国未来与科学的隐患(下)对任何一个大国来说 , 科学技术与国家的未来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密切相关的 。 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强盛和崛起 , 都离不开强大的科学基础 。 美国在19世纪末发展经济的同时 , 也为其科学发展做了很多准备 。 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 , 是美国一批企业家推动、支持建立了美国现代大学 , 这些大学在20世纪起了很大作用 。例如 ,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在研究方面很突出 。 它在19世纪成立以后 , 效仿德国的研究型大学 , 既做教学、也做研究 。 霍普金斯大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 如遗传学的摩尔根是霍普金斯的毕业生 。 卡耐基和梅隆推动建立的卡耐基梅隆大学是计算机专业很好的学校 。 美国的洛克菲勒出身中下阶层 , 他在每三个月只有25美元收入的时候就开始捐款支持大学 , 而不是在有钱以后才捐、他的捐款没有白费 。 他捐款资助的芝加哥大学 , 在经济学领域成就非凡;他捐款成立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现洛克菲勒大学)是一个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本科教育的学校 , 这个学校今天虽然只有70多位教授 , 但其中约50%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 约10%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 洛克菲勒还捐资成立了北平协和医学院 , 以及美国的黑人女子学院 。 这些工作都很有远见 , 在不同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次世界大战让欧洲的科学技术人才流向美国 , 这是美国科学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 但在此之前 , 美国大学的发展也为接纳科技人才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美国科学研究得到国家经费的支持 , 是20世纪的事情 。 与军事相关的物理研究首先得到国家的支持 , 例如 , 曼哈顿计划就大大影响了美国物质科学的发展 。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之后 , 美俄之间在航天卫星领域开展了激烈竞争 , 使美国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投入急速增加 。 另外 , 生物医学的研究由于与人民的健康息息相关 , 也获得了大量经费投入 。 美国的国立健康研究院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费很少 , 之后获得的经费越来越多 , 成为今天年度经费超过三百亿美元的机构 。发展科学技术对于当今中国来说 , 可能主要作用还是培养可以山寨国外成果的“科研人员" 。 在中国产生的原创性科学工作不多 , 能直接支撑产业的不多 。但是 , 如果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走在世界的前列 , 就必须有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原创性工作 。 如果我们的产出不能超过西方 , 难以想象我们仅仅通过改变商业模式或分配方式就能走到世界的前列 。人家做发明、你来分配 , 天底下恐怕没有这般好事 。 只有产出强的时候 , 才有分配的主导权 。 而商业模式的变化包括把一个商业渠道改成另外一个商业渠道 , 是左口袋与右口袋的关系 , 总量有时增加、有时不增加 。 对一个大国来说、商业模式、分配方式虽然重要 , 但产出更重要 , 可能永远是最重要的 。 而产出的领先必须依靠由科学和技术支撑的原创性成果 。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中国的未来有密切关系 。 按目前的趋势 , 我们的科学技术人才建设是令人担忧的 , 中国的未来也因此存在相当大的隐患 , 至少从与日俱减的自然科学人才队伍的规模来看 ,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我们中华民族缺乏科学传统 , 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短暂 , 加上我们的文化奉行实用主义 , 因此 , 如何扭转科技人才质量下滑、人数减少的局面 , 激励一大批高质量的人才加入科技研究的行列 , 从而正面影响中国的未来 , 这是很大的挑战 。
推荐阅读
- 中国离婚判决统计:首次离婚申请都会被驳回
- 又一外国禁用抖音
- 中国黄金周“人从众”?你不知外国人有多羡慕
- 飞行的小猪|要么在酒吧,要么在如家?外国留学生:你们误会了,有的很勤奋!
- 脑残社区人员:外国人都知道垃圾分类
- 电影胡侃|为什么许多外国人酷爱汉字文身?
- 中年|外国人卖给他一批劣质品,他默默承担损失却不声张,洋人:聪明人
- 当代中国最大的防范应是什么?
- 中国人太喜欢批评,恰恰让外国人接受不了
- 说军运会时5名外国选手患了疟疾的那个院长升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