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小祭酒|长期的乱世为何能形成强大的门阀?,盛衰自有天时:从三国到两晋
士族门阀是我国古代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 他们自东汉末年开始形成 , 历经了长达37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于隋唐时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 , 士族门阀集团处于发展阶段 。 之后 , 于东晋时代 , 士族门阀集团势力发展到最巅峰 。 而自寒族刘裕代晋立宋后 , 士族门阀势力由巅峰开始衰落 。 以下就聊一聊魏晋南北朝时期 , 士族门阀的形成和发展变迁 。
一、早在汉代 , 察举制的推行就为士族门阀的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之前 , 如何为国家选取合适的人才 , 是帝国需要慎重考虑的大事 。 西汉初年 , 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乡举里选” , 由地方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 。 那个时期并没有系统性的人才推荐机制 , 整个过程都比较随意 。
直到一代雄主汉武大帝时期 , 这种随意才逐渐有所改观 。 刘彻是个爱折腾的皇帝 , 故而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来帮助自己 。 于是 , “乡举里选”制度就被固定下来 , 逐步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郡国举孝廉 。 之后 , 通过长期的实践 , 形成了贯穿两汉时期的“察举制” 。 到东汉末年 , 察举制度开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汉代读书的门槛太高 , 普通人无法获取知识 , 因此察举出来的人才基本都是高门大姓子弟
钱穆大师曾经说过:“印刷术对人类文化传播与严禁之贡献 , 应该远胜于近代新发明的原子弹” 。 这句话说得很真实 。 中国古代印刷术大发展要到唐代以后 。 因此在汉代的时候 , 文化知识传播的成本非常高 。 那时书本需要传抄 , 一篇竹简只能写二十来字 , 抄一本书 , 费用很高 。 另外 , 将逐渐串起来的麻绳也非普通人家能花费得起 。
但要通过察举孝廉 , 又必须要读书 。 所以 , 能否读书就成为能否当官的前提条件 。 汉代 , 读书的权利基本被高门大族所垄断 。 普通人没有条件读书 , 自然也就是无法通过孝廉入仕 。 故而 , 在朝廷之上 , 虽然官员来自全国各地 , 但他们大多都是富贵人家 , 很少有底层普通人 。
文章图片
(二)察举的权力在地方长官而不在民间 , 这种机制发展到最后就形成了士族门阀控制察举权的情况
汉代察举 , 其权在地方长官 , 不在地方民众 。 如果地方长官贤良 , 那必然能选出真正的人才;如果地方长官徇私舞弊 , 不顾民意 , 推选私人 , 那就不能选择出真正的人才 。 所以 , 后世看到这种弊端之后 , 直接就废掉了地方推举的步骤 , 人人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展现自己的才能 。 汉末 , 地方长官在察举中徇私舞弊 , 相互之间察举各自的宗族子弟、门生故吏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
在这种情况下 , 察举制下选拔官员开始只看门第族姓 , 而不问才能品第 。 久而久之 , 朝堂之上 , 几乎都被那几家几姓所占据 。 所谓的“四世三公遍地走 , 高门望第手牵手” 。 可以说 , 察举制是士族门阀形成的第一推动力 。
文章图片
二、三国到西晋时期的乱世是士族门阀的高速发展时期
曹操门下多谋士 , 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荀彧、荀攸叔侄 。 这两人出自颍川荀氏 , 是当时一等一的世家大族 。 曹操要广纳人才 , 巩固自己的政权 , 就必须要跟荀氏这样的门阀合作 。 另外 , 还有清河崔氏 , 其中的杰出代表是崔琰 。 曹操为了拉拢崔氏 , 便与崔琰结成儿女亲家 。
所以 , 经过东汉的发展 , 到三国时期 , 士族门阀的力量已然非常强大了 。 但是这还不够 , 在曹丕当政的时期 , 还有一项制度 , 会进一步加强士族门阀的力量 。 这就是陈群创立的才人选拔机制——“九品中正制” 。
(一)九品中正制简介
魏文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 , 士族门阀之一“颍川陈氏”的杰出人才陈群 , 提出了九品中正制 。 这种对士族门阀非常有利的制度被曹丕采纳 。 九品中正制核心理念是 , 以士族门阀为各州郡选拔人才的中正(也即推荐官) 。 中正评定待选拔人才的品级 , 而该等品级将作为中央政府遴选和任用官员的重要依据 。
推荐阅读
- 情感380度|2种花进入生长期,做这3步操作,花开四季都旺盛,立秋过后
- 俄国|从长期生活中,中国古人总结出一种最佳睡姿,最忌“挺尸”睡
- 林彪|陈赓长期是林彪上司,首次接到受林彪指挥电报,一天没说话
- 瞪眼看人间|婚后长期居于妻家,却觉得自己蹉跎十年,李白何以与宰相孙女成婚
- 甘地传|圣雄甘地老照片:长期与少女同浴同睡,死后女信徒为其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