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权力金钱学术通吃:根源在逻辑错误

作者:马陆亭 /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导读:当今的学术诱惑太多 , “官”教授、“大”教授们有着太多的展现舞台:团队带头人、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各种称号、高峰论坛等 。 而“官”教授是成为“大”教授的捷径 , 虽然一个个“大师”著作等身 , 可回头望去:实验不是自己做的 , 文章不是自己写的 , 著作是挂名主编的 , 学术讲座是空洞的时髦话语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 , 我国科研工作的成绩十分显著 , 但问题同样突出 , 呈现出的局面是矛盾的 , 由矛盾引发的困惑也是多重的 。具体来看 , 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国科技投入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并越过占GDP2%的门槛 , 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多年位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四 , 其中高校的贡献率都在80%以上 。 尽管如此 , 我们显然还不是创新型国家 , 科技转化率低 , 成果对社会的作用不高 , 高端论文出口转内销现象严重、国际合作的论文比例下降等情况为人诟病 , 2013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每篇7.57次 ,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05次 。二是高校争取科研项目、经费 , 发表论文、获奖的冲动十足 , 显示出活力 。 但与此同时 , 科研工作重立项、轻过程 , 经费使用重物轻人 , 由此产生套用、挪用科研经费的“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三是高教界提倡专心治学、内涵发展、十年磨一剑 。 但现实运行中 , 成果评价数量化、资源分配行政化倾向严重 , 导致寻租现象、逐官现象增多 。当今的学术诱惑太多 , “官”教授、“大”教授们有着太多的展现舞台:团队带头人、项目负责人、评审专家、各种称号、高峰论坛等 。 而“官”教授是成为“大”教授的捷径 , 虽然一个个“大师”著作等身 , 可回头望去:实验不是自己做的 , 文章不是自己写的 , 著作是挂名主编的 , 学术讲座是空洞的时髦话语 。造成上述成绩与问题相纠缠局面的原因 , 是对权力、金钱、学术三者无边界的“通吃”现象 。权力、金钱、学术本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 它们的运行规律不同 。 权力遵循效率原则 , 下级服从上级 , 以位置取胜;金钱遵循利益原则 , 价值规律起根本作用 , 以利润取胜;学术遵循平等原则 , 尊重知识发现优先权 , 以智力取胜 。 而现实的“通吃”构成了对学术的伤害 , 也是对现代社会分工原则的极大破坏 。根源在于我们的学术逻辑错误当今高校的科研问题 , 已经不是光靠经费就能解决了的了 , 而与学术制度有关 。 而制度的基础 , 是逻辑思路的问题 , 涉及科研导向、用人文化、评价方式、经费用途等方面 。首先 , 是科研导向的逻辑问题 。 做研究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表论文、取得知识发现权而赢得同行的承认 , 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和改进人民的生活品质 。 前者是学者的逻辑 , 后者是国家的逻辑 , 我们错在用学者的逻辑代替了国家的逻辑 。 写论文是大学科研的表象而非本质 , 是教师的需要而不是国家的需要 。其次 , 是用人逻辑的问题 。 高等学校看人准但用人不妥 , 导致大量人才偏离了学术发展轨迹 。 当前高校人才发展的潜规则是:各级领导重视和爱惜人才 , 因此“提拔”重用人才有所担当而成为“官”;在其位就要谋其政 , 由此人才潜移默化出“官气”;人才当然还要出成果 , 因此需要成立课题组 , 搭建队伍完成任务;那些还没有成为“人才”的学术人员 , 会有意无意加入到“官”教授的队伍 。 最后 , “官”教授硕果累累而晋级为“大师”级人物 , 也有部分手下成长为新的“人才” 。 几家欢乐几家愁 , 也就因此而衍生出许多学术江湖恩怨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开始“去行政化” 。第三 , 是评价逻辑的问题 。 学术界是以聪明才智取胜的地方 , 研究活动具有不确定性 , 真正的学术评价是同行的专业评价 。 可现在 , 我们的研究是计划性的 , 评价是可量化的 , 反映的是学术评价的外行性 。 一般而言 , 行政追求的是效率 , 标准清晰但结果可能模糊;而学者追求的是声誉 , 标准可能并不确切但结果却是明晰的 。当前是以行政的逻辑代替了学者的逻辑 , 而行政必将导致量化 , 量化必然产生浮躁 。 更可悲的是 , 行政赋予作为一种外部承认 , 能够带来资源和声誉 , 学术界也由此开始追求起外部承认来 , 如各种称号、头衔、奖项、职位、荣誉 , “标签”文化盛行 。 “标签”文化不会催发优秀的学术文化 , 而是为避免出问题一般会选择中等偏上水平的人和成果 。 因此 , 学术看上去虽然繁荣 , 但真正的创新却鲜见了 。第四 , 是项目管理的逻辑问题 。 项目经费使用重物轻人 , 成果重形式轻内容 , 一切看似合理却效果不好 , 因为这种方式的最大的受益者是相关负责人 , 助长了学术的“官本位”现象和资源的浪费现象 。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许多项目从评审、立项到检查、验收都追求形式上的光亮 , 表格、文字材料、光盘声像等 , 非常烦琐 。 谁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呢?当然是有很多下属和助手的“官”教授更占优势 。 其实 , 学术人员更希望把经费和精力用在有实质需求的地方 。高校权力金钱学术通吃:根源在逻辑错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