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朵|必须承认“姐姐”的功劳:创造一个“去标准化”的自我很重要( 三 )


张含韵在最后说 , “这一次经历让我觉得 , 女性的敏锐和细腻 , 更能够去感知到你所需要呵护的那个小小的伤疤 , 带给你能量 。 ”事实上 , 这也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最神奇的地方 , 以纯粹的女性的视角去讨论我们应该“承担什么”“面对什么” , 它的这种敏锐与细腻也同时关照了社会 , 原来我们可以尝试用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去接纳 , 以往接纳不了的东西 。
阿朵|必须承认“姐姐”的功劳:创造一个“去标准化”的自我很重要
本文插图
年轻人享受多元带来的丰富体验 , 大龄受众感叹冲破桎梏的自由活法 。 虽然因为节目长达一整个夏天的热度 , 让其成为放大镜 , 一个举动、一个表情、一句话 , 都有可能被放大进而被猜想 。
但也正是这种用争议对抗争议的方式 , 反而让人们有机会真正去接纳那些“争议” 。
一开始蓝盈莹、伊能静、黄圣依等这些姐姐从节目的片段中被截出来 , 遭受了来自网络舆论的许多攻击 , 但正是随着节目的推进 , 她们的更多面才被看到 , 也逐渐出现更多声音来支持她们 。
阿朵|必须承认“姐姐”的功劳:创造一个“去标准化”的自我很重要
本文插图
《乘风破浪的姐姐》一方面契合了观众对于多元价值观的追求 , 另一方面又在引领观众去探索新的审美界限 。 在当今的时代里 , 作为审美趣味、生活方式与成长路径的定义者 , 一档节目打破传统标准与思维正是其魅力所在 , 那些“特立独行”的倡导姿态可能才是其最为独特的地方 。
“希望大家可以去跳跃沉重的肉身 , 来感受音乐的快乐 。 ”在表演《光之翼》之前 , 伊能静的这句提醒仿佛是一个隐喻 , 我们为什么会感到沉重?因为我们总是用标准在束缚自己 , 去评判他人 。 如果有一天 , 我们不在这些条条框框面前畏手畏脚 , 单纯地去追求、去体验、去感受 , 那么人便会快乐很多 。
阿朵|必须承认“姐姐”的功劳:创造一个“去标准化”的自我很重要
本文插图
还有人记得节目第一期时那段刷屏的文案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三十而励 , 在时光的洗练、时代的铿锵中 , 我们不断更新 , 对世界、对生命提问的能力 。 ”
或许寓言早已写好 , 帷幕落下 , 《乘风破浪的姐姐》也完成了最开始要打破桎梏的使命 。 如果说这档节目有什么标准的话 , “乘风破浪”的态度便是唯一的标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