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夕趣史|新婚三天便分离,妻子家中守望一生,却不知丈夫22岁就已牺牲

颜夕趣史|新婚三天便分离,妻子家中守望一生,却不知丈夫22岁就已牺牲

文章图片

颜夕趣史|新婚三天便分离,妻子家中守望一生,却不知丈夫22岁就已牺牲

文章图片

颜夕趣史|新婚三天便分离,妻子家中守望一生,却不知丈夫22岁就已牺牲

《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 , 车、马、邮件都慢 , 一生只够爱一人 。
爱情是什么?爱情可以是刘兰芝对感情的忠贞不渝 , 如蒲苇一样韧如丝;也可以如焦仲卿一样自挂东南枝 , 像磐石一样无转移 。 爱情是什么?爱情也可以如现在人们所说的:一房 , 两人 , 三餐 , 四季 。 这也许就是爱情最朴素本质的模样了 , 其实不管什么样的爱情 , 都离不开两个字“坚守” 。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情是始于颜值 , 终于人品的 , 最终爱上的是这个人的灵魂 , 而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皮囊 。 本篇文章的女主人公池熠华将爱情最美好的模样诠释的淋漓尽致 , 她忠贞 , 善良 , 坚强 , 上进 , 表现了中华民族劳动妇女的美好品德 。

青梅竹马 , 两小无猜古诗《长干行》有云:郎骑竹马来 , 绕床弄青梅 。 很多人都很羡慕这种两小无猜的感情 , 你知道我最窘迫的事 , 我同样也知道你羞涩的秘密 。 在江西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 , 有个叫池熠华的小姑娘 。 池熠华小时候因为家中太贫穷养不活她 , 就把年纪小小的池熠华卖给了李才莲家做童养媳 , 两人从小一起长大 , 两小无猜 , 彼此相互了解 , 互相鼓励 , 共同成长 , 直到1928年他们相爱结婚了 。
新婚三天 , 奔赴前线但在他们结婚的仅仅第三天 , 李才莲便因为革命工作要和妻子分离 。 在面对新婚妻子池熠华时 , 李才莲感受到了国家需要自己 , 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需要站起来 , 有国才有家 , 只有国家好了 , 百姓的小家才能更好 。 所以纵使对妻子有千百般的不舍 , 李才莲也毅然决然地奔赴前线 , 他知道这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 。 而妻子池熠华面对丈夫的选择 , 就算万分不舍 , 但是也只能选择支持 , 因为她也同样明白 , 当时还有很多和她同样的妻子在面临着这种状况 , 要送自己的丈夫去往前线 。

与君千里 , 终须一别 。 尽管再如何依依不舍 , 也到了分别的时候 。 李才莲离开前夕 , 对妻子池熠华叮嘱道:“这一分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了 , 希望你好好照顾家里 , 并且努力学习进步 , 并且等着我回来 。 ”妻子满口答应 , 一边学习写字 , 一边等待着丈夫李才莲回家 。
等待的岁月总是漫长的 , 没有丈夫李才莲的日子是无比的煎熬 。 池熠华在想念丈夫的时候 , 就拿出丈夫给的那面镜子看看瞧瞧 , 这样就感觉丈夫依然在身边陪伴这自己一样 。 在这漫长的等待期间 , 池熠华因为太过于思恋丈夫李才莲 , 就曾徒步几十上百公里去看望丈夫李才莲 , 期间还曾表示希望留在丈夫李才莲身边陪伴着他 。 但是丈夫李才莲考虑到战场上情况凶险 , 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 于是就狠心拒绝了妻子池熠华的请求 , 让妻子池熠华继续在家等待 。
等待落空 , 丈夫牺牲也许是上天对这对新婚不到三天就分离的夫妻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 刚开始的六、七年里 , 妻子池熠华还能联系到丈夫李才莲 , 到了后面就突然断了联系 , 妻子池熠华是满心焦急 , 她不断写信联系相关部门 , 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丈夫李才莲 。 而他们则安抚池熠华不要太过着急 , 并表示会寻找 , 一旦有消息将会第一时间联系池熠华 。

就这样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依然没有丈夫李才莲的消息 , 池熠华看着和他一起上战场的儿郎们都一个一个凯旋 , 但是就是没有丈夫李才莲的身影 , 希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 , 池熠华就这样从青丝等到了白头 。 这苦苦的等待 , 一等就是几十年年 。 新婚三天便分离的他们 , 妻子池熠华在家中痴等了他很久很久 , 她却不知道丈夫早在22岁就已牺牲了 。
1983年 , 池熠华终于等来了丈夫李才莲的消息 , 苦苦等候那么多年等来的确是一个噩耗 , 丈夫早在22岁是就已经牺牲了 。 这个消息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 池熠华几乎接近崩溃 , 但是她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 反正坚强起来 , 池熠华带着对丈夫李才莲的思恋和希望一起活下去 , 帮丈夫看着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 看着人民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 , 丈夫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

根据老人的侄子回忆讲述道 , 池熠华每天起床过后 , 都要在门口驻足一番 , 似乎是在期盼丈夫的回归 。 然后再洗脸 , 并拿出丈夫曾给的镜子照着梳头 。 到了最后的光阴 , 她将她珍藏已久的革命文物捐献给了国家 , 在2005年的4月24日的那个春天与世长辞 , 去世时享年95岁 。 对于老人来说 , 尽管她跟丈夫结婚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 但他们之间的爱值得她守望一生一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