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用生命守护生命
疫情突如其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 。
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 。84岁的钟南山院士星夜逆行驰援武汉,72岁的张伯礼院士与武汉人民“肝胆相照”,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从年逾古稀的院士专家到“90后”医护人员,54万名湖北和武汉医护人员冲锋在前,4万多名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数百万名医务人员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
一切为挽救生命让路,决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广大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生命,彰显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成为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
“患者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举全国之力,集优势兵力,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各地医疗力量汇聚武汉、驰援湖北,全国约10%重症医学专业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
从严冬到酷暑,奋战185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终于回家了!9月1日傍晚,从乌鲁木齐飞来的航班停在南京禄口机场,这位“一月白头”的汉子,疲惫的脸上透着欣慰 。
在一张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照片中,邱海波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手里捏着面包片,从医院走廊匆匆走过 。拍摄照片的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晁亚丽回忆,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两位专家结束巡视已近下午1点,顾不上吃午饭,抓起面包就赶往下一家医院 。
“患者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 。重症患者的生命是医生在病床边上抢回来的 。”邱海波说 。
“医生有一种使命感,见了患者就要救 。”抗疫5个多月,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在全国多地指导危重患者救治,行程超过1.2万公里 。童朝晖下沉到临床一线亲自参与和指导救治工作,发挥重症专家“压舱石”的作用 。在雷神山医院查房时,童朝晖用手摸了一下插管的气囊 。气囊太硬!他说:“我已经摸了30年,适宜的气囊压力摸上去的手感,比摸自己的鼻尖要软一点,比摸自己的嘴唇要硬一点 。”他通过查房、指导治疗、培训医护人员等形式,挽救了大量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了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
缺氧是新冠肺炎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无创呼吸机不能满足患者需要时,就需要气管插管搏一线生机 。在70多天里,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陈向东为近200名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插管成功率100% 。麻醉医生在进行插管操作时,直接与患者呼吸道喷出的病毒气溶胶正面接触,与死神“贴面”搏斗 。陈向东说:“看着一个个危重患者拔了管,转出了病房,我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
“穿上白衣,我们就是战士”
“穿上白衣,我们就是战士!”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副主任李艳霞,与大连500多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并担任雷神山医院辽宁医疗队专家组组长 。
雷神山医院边建设、边验收、边启用,辽宁医疗队首先启用的就是A13病区 。“我们既是医护人员,也是搬运工、清洁工、安装工和调试员 。”仅用10个小时,这里就布置成了可以收治患者的标准病房 。李艳霞负责的病区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住院患者零病亡、出院患者零复阳 。
17年前,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冲锋在抗击非典一线,在救治患者时不幸感染病毒 。今年1月24日,他重披战甲,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连续征战72天,体重减了十几斤 。张忠德在临床中潜心探索,多项中医药救治方案被纳入国家诊疗方案 。他带领的广东中医医疗队共收治患者348名,其中重型和危重型191例 。
1月31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李艳率团队开展了一项创新性实验,为武汉核酸检测能力“大提速”奠定了基础,这一方式被称为“李艳工作法” 。从武汉战疫到支援吉林、北京抗疫工作,李艳率领“病毒猎手”团队,与狡猾的新冠病毒展开殊死较量,通过一次次探索优化检测方案,将单次核酸检测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3小时,单日检测能力从1000次提升至1万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立下汗马功劳 。
推荐阅读
- 科学|世界3大未解之谜:生命起源、地球内核、宇宙之谜,该如何解释?
- 鬼才狗仔|皮肤被冻伤,处理能挽救生命!医生告诉你如何防治
- 沈腾 |《摸金玦之守护人》杀青 赵翊骁年代造型演绎质朴少年
- 重庆|“双节”假期已结束,8天坚守,192个小时,渝中交巡警一路平安守护
- 科学|有些星球可能比地球更适宜生命繁衍?科学家一下发现24颗候选者
- 相随|节日“警”相随,守护不打烊,盘锦交警的别样“双节”这样过...
- 杨丽萍 |舞蹈家杨丽萍:跳舞是我生命的需要
- 外星生命|距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携带人类生殖器官图像,飞了整整41年!
- 外送|疫情间的守护 纽约华埠药房为耆老送药上门
- 外星生命|距离地球最远的探测器,飞了整整41年,看完令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