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访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人类须为人工智能“立心”

人工智能|专访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人类须为人工智能“立心”
图片

高新波 ,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 。
2020年服贸会前夕 , 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教授接受了新京报采访人员专访 。 在服贸会“2020智能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上 , 他将进行“人机混合智能的发展趋势”的主题报告 。
高新波认为 , 目前我国的一些专用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单点突破 , 甚至达到领跑地位 。 未来 , “人机混合智能”将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 有望在安全、医疗领域率先使用 。
对于人工智能面临的科学伦理考验 , 高新波表示 , 人工智能的应用应有所限制 , 涉及公平、正义时 , 还应借助道德和法律予以约束 , “人工智能要‘可用且可控’ , 人类就必须为人工智能‘立心’” 。
我国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达到领跑地位
新京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如何?
高新波: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很快 , 尤其是面向特定领域的应用研究方面技术水平很高 , 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 甚至达到领跑的地位 。 比如 , 文字识别、语音识别、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科技成果已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 。
在专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 , 如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 , 由于应用背景需求明确、领域知识积累深厚、建模计算简单可行 , 因此形成了人工智能的单点突破 , 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
通用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依然任重道远 , 如何实现像人脑一样的通用智能系统 , 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可同时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思考、规划、设计等 ,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不过 , 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 比如高精尖零部件、技术工业、工业设计、大型智能系统、大规模应用系统以及基础平台等 。
新京报:我们国家人工智能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高新波: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具有不确定性、脆弱性和开放性 , 同时人类也是智能机器的服务对象和最终“价值判断”的仲裁者 , 因此 , 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是贯穿始终的 。 任何智能程度的机器都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 因此 , 我们就需要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 , 形成“人机混合智能” , 或者成为“混合增强智能” 。
“人机混合智能”顾名思义就是将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相结合实现一种增强智能 。 这种混合增强智能有两种形态 , 一种是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 , 一种是基于认知计算的混合增强智能 。 前者将人作为一个计算节点或者决策节点放置于整个智能回路中 , 后者则将人的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 , 形成一种类人的人工智能 。
“人机混合智能”将率先在安全、医疗领域应用
新京报: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方向 , “人机混合智能”将在哪些领域得到应用?
高新波:其实“人机混合”这一概念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 人与动物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 而人使用工具的过程就是“人机混合”的过程 。
机械化时代 , 人机混合延伸和增强人的体力;信息化时代 , 人机混合延伸和增强人的感知力;在今天的智能化时代 , 人机混合增强人类的智力 , 将是人脑主导的“感知力增强”和“智力增强” 。 比如 , 可穿戴设备 , 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服装等 , 都帮助我们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机混合智能系统 。
从理论方面说 , 鉴于目前人工智能存在“黑盒”问题 , 或者说“可解释性”问题 , 因此一些重要的领域将会率先使用人机混合智能 , 如安全、刑事司法系统和医疗保健等重要领域 。 在这些领域 , 如果将决策权完全交予机器 , 将面临失控的风险 。 因此 , 我们必须依靠人机混合智能 , 充分发挥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形成人类能接受的可靠决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