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河南籍英烈豪气满天下 红色薪火在家乡代代相传

□河南日报记者石可欣刘一宁 通讯员高锐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 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百折不挠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英雄之歌 。 如今 , 他们的后代继承优良传统 , 谈家风、话初心、践使命 ,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抗日战争|河南籍英烈豪气满天下 红色薪火在家乡代代相传】不忘家乡父老乡亲
眼下 , 正是秋作物生长关键时期 。 8月31日 , 在新县箭厂河乡何岗村 , 县人防办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许道伦正和乡亲们边干活边唠家常 。
许道伦的爷爷是开国上将许世友 , 父亲是全国道德模范许光 。 许道伦告诉记者 , 家里几乎没有留下将门的痕迹 , 但长辈们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颇多 。
在许道伦的记忆里 , 父亲许光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早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 , 你们更不能再戴!”
1985年3月 , 许道伦在青海某部队即将服役期满 。 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的他怀着侥幸心理给父亲写了封信 , 希望帮助自己提干 。
“他根本没搭这个茬儿 , 只是说‘你已经光荣完成了兵役任务 , 回来吧’ 。 ”许道伦不敢抱怨 , 乖乖复员回家 。
“父亲和爷爷一样艰苦朴素 , 一生只穿蓝色和绿色的军便服 。 ”许道伦告诉记者 , 他的父亲在基层工作多年 , 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向群众要过一钱一物 , 还把20万元积蓄捐给了田铺乡的群众 。
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 , 许道伦也养成了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作风 。 “有人邀请我去讲爷爷的故事时 , 我提出的条件就是不收讲课费 。 ”许道伦说 , 作为英烈的后代 , 他有责任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 。
不向组织提出要求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是革命英雄用鲜血换来的 , 各位少先队员要懂珍惜、知奋斗 , 努力学习 , 将来报效祖国 。 ”9月2日 , 在吉林省靖宇县 , 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在杨靖宇小学主题队会上 , 眼含热泪为学生作报告 。
杨靖宇原名叫马尚德 , 河南省确山县人 。 他曾率领东北抗联在恶劣环境中与敌人血战 , 屡立战功 。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 , 他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战斗 , 直至壮烈牺牲 。
1958年2月 , 杨靖宇的儿子马从云到吉林省给父亲扫墓 。 杨靖宇的老战友送给他一块桦树皮 , 对他说:“你父亲当年就是吃这个和敌人战斗 。 ”从此 , 这块桦树皮成了马家的传家宝 。
1964年 , 马从云因公牺牲 , 拉扯5个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妻子方秀云身上 。 看到方秀云带着孩子们蜗居在36平方米的房子中艰难度日 , 不少人劝她找政府解决困难 , 她总是婉言拒绝 , 靠缝手套、纳鞋底挣钱供孩子们读书 。
方秀云还告诫马继民兄妹:绝对不允许以抗日英雄后代为借口向组织提要求、捞好处 。 “母亲让我们懂得了‘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的‘九字家风’ 。 ”马继民说 。
如今 , 在郑州铁路物资有限公司工作的马继民接受吉林省靖宇县的邀请 , 义务担任顾问 , 每年都要去那里工作一段时间 , 利用各种机会宣讲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 。 “我们也许不能像先辈那样名垂青史 , 但可以竭尽全力为群众服好务、尽好责 。 ”
不以革命后代自居
每年清明节前夕 , 张小山都会来到伊川县革命烈士陵园 , 祭奠爷爷张思贤 。
张思贤出生于伊川县一户富裕家庭 。 “七七事变”后 , 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 踏上革命道路 。 1944年 , 日军发动河南战役 , 张思贤卖掉家中的小麦和棉花 , 用筹集到的资金购置武器弹药 , 还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抗日游击队 , 成为伊川抗日先行者 。
在张小山家里 , 珍藏着一张烈士证明书 。 “抗战胜利后 , 爷爷遭到国民党特务突袭 , 去世时才29岁 。 ”张小山说 , 虽然未曾谋面 , 但爷爷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却一直影响着我们 。
“大学毕业后 , 我在家待业了6年 。 ”张小山说 , “当时父亲是一个药厂的工会主席 , 可以安排工作 , 我多次要求他帮我安排到药厂上班 , 可他始终不肯违背原则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