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

:原题为_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
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
文章图片
国际饭店脚下
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
文章图片
国际饭店位置图
上观|国际饭店:上海曾经的最高楼 也是城市的原点
文章图片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际饭店 资料图片 国际饭店提供
1934年落成的国际饭店 , 作为上海最高楼的纪录 , 一直保持到1982年 。 几代上海人 , 和到上海旅游的人 , 都会到国际饭店脚下 , 抬头望一望这幢最高建筑:“一抬头 , 帽子都要落掉 。 ”
1978年12月11日 , 范广荣退伍回上海 , 根据分配 , 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报到 。 这一年他18岁 , 土生土长的上海青年 , 却也是第一次踏入当时位于外滩的高大上的办公楼 。 在这里 , 另一个“第一次”在等着他 。 他被通知 , 政审优秀、从军出身的他 , 接下去要去国际饭店工作 。
国际饭店 , 没有一个上海人不知道它 。 它曾是绘制上海地图的原点 。
落成于1934年的国际饭店 , 位于黄浦区南京西路(原静安寺路)170号 , 正对面是原上海跑马厅(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 东邻体育大厦和金门饭店大楼 。 大楼24层 , 其中地下两层 , 地面以上高83.8米 , 钢框架结构 , 钢筋混凝土楼板 。 落成之日 , 它就刷新了全国乃至亚洲最高的建筑物纪录 。 而作为上海最高楼的纪录 , 则一直保持到1982年 。 上海人 , 和到上海旅游的人 , 都会到国际饭店脚下“打卡” , 抬头望一望这幢最高建筑:“一抬头 , 帽子都要落掉 。 ”
但在1978年 , 即便站在这幢建筑的大门前 , 寻常人也不敢走进来 , 不仅不能进来消费 , 甚至进来张望一眼也不行 。 这里的客房由上级统一安排 , 入住的外宾和侨胞都由组织安排 。 小范到这里上班之前 , 领导告诉他:你不仅仅是来做服务工作的 , 你要做的是“领导的警卫员”“中国的宣传员” , 其次才是饭店的服务员 。
怀揣着做好“三员”的觉悟 , 范广荣人生第一次推开国际饭店的大门 。 就在一周后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远在北京的这场会议 , 深刻影响了中国 , 影响了上海的发展 , 也影响了南京西路上这家特别的饭店 。 四十余年过去 , 国际饭店周边高楼林立 , 而唯一没变的是 , 小范变成老范 , 依旧在国际饭店工作 。
国际饭店 , 因为由金城、盐业、大陆、中南四家银行的储蓄会投资建设 , 故又称上海“四行储蓄会”大厦 。 由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负责建筑设计 , 由馥记营造厂承包施工 。
资料显示 , 国际饭店内部结构采用钢框架 , 由德国西门子洋行设计 , 中华造船厂分包安装 。 所用钢材是璜铜钢 , 具有较高的坚韧性和防锈性 。 内部门厅地坪用山东玉佛石铺砌 , 大厅柱子和墙面全用国产黄色或绿色大理石 , 互相辉映 。 落成之初 , 大楼的地下两层由四行储蓄会自用 , 包括保险库等银行设施 。 底层是营业大厅 。 一楼半出租给中兴轮船公司和光艺照相馆 。 二楼是酒家 。 四至十二楼为客房 。 十四楼是高档餐厅 。 十五至十九楼是公寓式客房 。 二十楼以上是大楼各种设备、机房 。
新中国成立前 , 除去外资饭店 , 上海旅馆有五六百家 , 分特、甲、乙、丙、丁五等 , 特等仅国际饭店、金门饭店两家 , 甲等20多家 , 大多是高级西式饭店 , 最低档的丁等旅馆 , 数量最多 。 金门饭店和国际饭店由华人开设 , 后来居上 , 完全媲美于外国人开的大饭店 。 1936年卓别林访问上海 , 京剧宗师梅兰芳和影星胡蝶作为东道主 , 就是在国际饭店设宴款待 。
1949年 , 上海解放 。 7月16日 , 上海市各界劳军总会就在国际饭店14楼召开 。 陈毅、潘汉年、沙千里、黄炎培、陈叔通、盛丕华、胡厥文、刘靖基等到会 。 这一年10月6日上午10点 , 在国际饭店许多职工的合力下 , 这幢当时上海最高建筑上 , 悬起了两幅“高十余丈阔约一丈五尺的红地白字标语” , 一幅上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一幅上写“拥护世界和平” 。 这是工商业联合会筹备会特请荣昌祥广告公司义务设计的 , 做工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 , 用了红布八匹 , 白布四匹 , 这些布匹 , 都是由染织业公会捐赠 。 “这两幅大标语从国际饭店十五层楼一直挂到三楼 , 每一个字的面积是一方丈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