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古籍修复|西夏文献、敦煌遗书、“天禄琳琅”......“妙手”下,它们重获“生命”( 二 )


文章图片

看点三“读不懂”的西夏文献一件整齐排布着难懂的异域文字的长卷 , 静静躺在展柜里 , 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 这件修复完好的作品来自西夏文献 。
据介绍 , 在修复这件文献时 , 依据初始状态 , 判断它是类似经折装古籍 。 文献展开后 , 书叶之间大多都断裂了 , 最多只有四叶相连 , 书衣和书叶之间也断开了,“也不能完全判断它就是经折装 , 不排除原来是卷轴或其他装帧形式 , 后人为携带保存便利而按经折装帧后加装书衣 。 ”
有一点比较特别 , 就是这件文献的书衣托纸上也印有字迹 ,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 , 当年的西夏纸张十分匮乏 , 专家推测 , 这部古籍的书叶、书衣托纸来自当时认为“价值较低”的文献 。
“西夏文献的修复充分体现了文献专家与修复专家、文献研究与修复技艺的结合 。 ”杜伟生告诉采访人员 , 西夏文献的修复工程是在著名西夏学学者史金波的提议下启动的 , 历时近一年的时间 。 由于该文献以古西夏文记载 , 给文献修复造成了很大难度 。 不仅现在的修复师不认识古西夏文 , 在西夏文献流传的千年时间里 , 曾修补过它的“前辈”们 , 也同样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 , 这就造成错页情况的发生 。
怎样才能在完成修复的同时将前人搞错的“页码”调回来呢?国图的文献修复专家们联手了西夏学学者 , 由他们为文献整理排序 , 之后再交由修复组完成了书叶的调整和纸张的修补 。
看点四虫眼儿遍布的“天禄琳琅”展览还展出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于2019年通过“古籍修复技艺竞赛”向各省古籍保护中心征集到的参赛作品 。
“这幅祠堂画像来自国家图书馆馆藏 , 它是本次竞赛中的优秀作品代表 。 ”采访人员看到 , 身着清代服饰的女子“端坐”画中 , 姿态沉静 , 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曾经沧桑”的样子 。
而杜伟生却告诉采访人员 , 其实 , 这幅画本来的样子十分“凄凉” 。 “接受捐赠时 , 这幅祖先像仅剩画芯和旧色纸质隔水立柱 。 虽然画芯没什么破损 , 但表面却遍布霉斑和污物 , 厚厚的尘埃也让画中的主人公难辨颜面 。 ”因此 , 这幅作品在修复时的难点在于清理画芯 , 要用水把霉斑和灰尘都洗干净 。 “这可是个‘见功夫’的事儿 , 难在水得用得合适 。 水少了 , 洗不干净;水多了 , 就给洗‘灰’了 , 也就是让它‘见新’了 。 ”
“‘天禄琳琅’是清代宫廷善本的精华 , 现存600余部 。 国家图书馆藏有约3500册 , 其中300余册存在非常严重的糟朽、絮化、粘连等破损 , 属于《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所确定的一级破损 , 且存在状况进一步恶化的隐患 , 急需抢救性修复 。 ”展柜里 , 一件《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和一件《唐文粹》在本次修复技艺竞赛中脱颖而出 , 它们都来自“天禄琳琅” 。
“你看 , 仅这一叶上 , 就有多达七八十个‘虫眼儿’ 。 ”杜伟生指着眼前的《事文类聚翰墨全书》说 。 乍一看完好无缺的书叶 , 一旦俯下身细细观察 , 就能看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蛀孔 , 像“水印”一样浅浅印在已补充完整的泛黄书叶上 。 “这件作品在修复时 , 最难得的就是配色得宜 , 修补好的书叶不仅看上去和谐完整 , 又能辨认从前的痕迹 。 ”
据介绍 , 从2013年开始 , 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修复项目 , 项目对修复过程进行全程记录 , 保存修复档案 , 同时开展对存世“天禄琳琅”古籍的寻访和研究 。 截至目前 , 已完成约20000叶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 。
新闻链接全国古籍修复人员已达千人十多年前 , 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士尚不足百人 。 如今 ,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已超过10年 。 采访人员从国家图书馆获悉 , 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员已发展壮大至千人 。 国家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 ,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 , 共建立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 依托“培训基地、高等院校、传习所” , 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招收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