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古籍修复|西夏文献、敦煌遗书、“天禄琳琅”......“妙手”下,它们重获“生命”

写满异域文字的西夏文献 , 涂了蜡浆糊很难粘住的敦煌遗书 , 一叶七八十个“虫眼儿”的“天禄琳琅”……这些曾饱受摧残的珍贵古籍 , 都因一双双“回春妙手”而重获生命和尊严 。
全国古籍修复|西夏文献、敦煌遗书、“天禄琳琅”......“妙手”下,它们重获“生命”
文章图片

日前 , “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 , 103册件修复竞赛作品和珍贵古籍修复成果展出 , 其中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中的三件——敦煌遗书、《永乐大典》、《赵城金藏》集体亮相 。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说 ,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以古籍修复为内容的专题展览 。
看点一“粘不住”的敦煌遗书此次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全国各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共同举办 , 展示了近年珍贵古籍修复成果 , 涵盖早期佛经、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及稿抄本等各类古籍 。
比如敦煌遗书中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就是本次展览的一件重要展品 , 虽然经卷泛黄古老 , 颜色深浅不一 , 但它“完好”得几乎看不出任何修补痕迹 。
杜伟生从事古籍修复事业已有40余年 , 敦煌遗书正是他主持、参与的修复项目 。 眼前这件作品修复的难点在哪儿呢?“你看这经卷上颜色深深浅浅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使用的是上了蜡的‘硬黄纸’ 。 ”杜伟生解释 , “硬黄纸”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书写载体 , 上蜡后成半透明状 , 不仅可以用来做“描红纸” , 而且具有“防虫避蠹”的作用 。
但也正是因为涂了蜡 , 纸张的吸水性变得很差 , “浆糊涂在上面粘不住 , 经常刚刚修补完 , 一压就又裂开了 。 ”所以 , 在修复这样的古籍时 , 需得“小心加小心” , 进度十分缓慢 , “仅这一卷就得修上两个星期 。 ”而国图收藏敦煌遗书1.6万余件 , 工程量可想而知 。 因此 , 敦煌遗书的修复工程 , 自1991年3月启动 , 本着“整旧如旧”、“最小干预”、“可辨识性”、“可逆性”的原则 , 至今仍在持续进行中 。
看点二“不能拆”的《永乐大典》【全国古籍修复|西夏文献、敦煌遗书、“天禄琳琅”......“妙手”下,它们重获“生命”】“《永乐大典》不能拆 , 拆了就再也回不去了 。 就像你把衣服拆了重新做一遍 , 针脚总有搁不回原处的地方 。 ”杜伟生说 。
本次展览中 , 展出了一本修复好的《永乐大典》 , 而展板上则匹配了一张杜伟生20多年前修复它时的工作照 。 “明代原装的古籍本就不多 , 皇家的东西更是罕见 , 《永乐大典》的散佚是由于战乱 , 并不是被人看坏的 , 国家图书馆现藏的224册《永乐大典》里有100多册都是原装文献 。 传世的明代刻本中大部分装帧都不是明代的 , 但《永乐大典》绝对没有问题 。 ”杜伟生介绍 , 正是由于《永乐大典》具有这样的完整性 , 所以在保护时 , 工作人员们不能像修复一般古籍一样 , 将书脊拆开 , 把书叶分成单张一一修补 。 但它们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 , 不利于长期保存和整理利用 , 而亟待修复 。
《永乐大典》是传统古籍的“包背装” , 印好的书叶白面朝里 , 图文朝外对折 , 配页后将书叶撴齐、压平 。 由于不能拆装帧 , 杜伟生想出了一种“掏补”的方法 , 把工具伸进折页中间 , 一点一点“掏”着修补 。 “修复的时候要非常仔细 , 进度也较慢 。 补完一叶之后要压平 , 待干透之后才能修补第二张 。 ”
这是古籍修复方法上的一种创新 , 也被杜伟生称为“没有办法的办法” 。 除此之外 , 《永乐大典》的修复还严格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开展 , 尽可能保留了原书书叶火烧痕迹等 ,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古籍修复档案 。
全国古籍修复|西夏文献、敦煌遗书、“天禄琳琅”......“妙手”下,它们重获“生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