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看到银河系黑洞耀斑的天文学家认为古代外星人也看到了它( 二 )


摘要: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 , 数百万年前 , 银河系中心曾发生过一次高能(10的56到57次方尔格)的赛弗特爆炸 。 最明显的迹象是伦琴卫星和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发现的x射线/γ射线“10千秒差距费米气泡” 。 在先前的一篇论文中 , 我们提出了这种核心活动的另一表现 , 即由于来自人马座 A*(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电离辐射爆发(或耀斑) , 沿着麦哲伦流的一段的Hα发射线密度提高了 。
(Hα发射线是氢的一条红色发射谱线 , 波长656.281纳米 , 是天文学家追踪气体云中被电离的氢含量最容易的方法 。 )为证明这个强大的耀斑事件存在,我们找出了进一步的证据: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紫外吸收线比率(特别是CIV/CII , Si IV/Si II)表明 , 一些流向银河系两极的云流被一个能够产生至少50电子伏电离能的能量源高度电离 。 我们制作的模型展示了这些云流是如何被来自与人马座 A*相关的赛弗特星系核的双极辐射“电离锥束”所捕获的 。 在我们的模型中 , 这个双锥体的轴相对南银极倾斜15度 , 其张角则为60度 。 对于如此大的星系距离(D>75千秒差距)下的流束 , 核心活动是所有观测到的特征的合理解释:Hα发射线和氢电离比例升高(Xe>0.5)、CIV/CII和Si IV/Si II比值增大、高CIV和Si II柱密度 。
由星风驱动的“冲击锥”被排除在外 , 因为费米气泡在到达流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就被银冕吸收了动量和能量 。 含时银河系电离模型(恒星群、热日冕气体、云晕相互作用)太弱 , 无法解释流束的电离 。 反之 , 核心耀斑事件的紫外辐射光度接近爱丁顿极限(fE≈0.1?1) , 因此含时弗特耀斑模型能够充分解释观测结果 , 并显示赛弗特耀斑事件发生在(3.5±1 )百万年之前 。 这个时间估计值与轻子喷流/风模型中解释x射线/γ射线气泡所需的动力学时标(约2-8百万年)一致 。
作者: Passant Rabie
FY: 光粒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 , 请于三十日以内联系作者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