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大变局:“后资管时代”信托行业何以突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 信托被称之为“万能牌照” , 横跨货币、信贷和资本市场 , 产品形式灵活、创新不断 , 被誉为“金融业四大支柱之一” 。 与此同时 ,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托业也埋下风险隐患 , 导致其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 , 监管机构多次出手整顿清理 。
尤其是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 , 信托行业整体经历了一定时间的转型阵痛:告别过去“一家独大”的通道业务、长期依赖的资金池被拆散、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融资标的被加以比例限制 , 信托功能也被重新定位 。
分水岭
近日 ,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报告显示:2019年 , 通道业务及其背后的影子银行模式仍然被严厉打压 , 因此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信托规模仍处于下降周期 , 分别下跌18%、18%、5% , 合计减少约4.3万亿元;而另一方面 , 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公募、私募机构等发挥主动管理优势 , 积极寻求产品创新 , 分别增长6%、16%、13%、8% , 合计增加约7.3万亿元 。
资管新规正是触发这增长与下跌之间分水岭的导火索 。
在资管新规出台之前 , 信托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高度统一 , 数据显示:在通道业务疯狂冲量的背景下 , 信托行业规模从2008年的1.22万亿一路飙升到2017年底的26.25万亿 。
2018年4月 , 资管新规正式出台 , 新规围绕打破刚性兑付、去嵌套、去通道、限投向、期限匹配、禁止资金池操作等对资管产品进行严格限制 , 其中 , 去通道是核心理念 , 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信托业迎来了生死考验 。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减少到22.70万亿元 , 比2017年4季度末下降了13.50% , 截至2019年末 , 68家信托公司受托资产规模为21.6万亿元 , 较2018年年末的22.7万亿又同比下降了4.85% 。 在利润增长方面 , 根据信托公司发布的年报 , 2018年 , 有40多家净利润呈现负增长 , 其中净利润下滑20%以上的信托公司达到22家 。
行业突围
2019年 , 强监管思路继续延续 , 银保监会下发了“23号文” , 加大房地产信托调控力度 , 又对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体量较大信托公司进行约谈 。 2020年5月8日 , 银保监会又下发了《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延续资管新规的总体要求 , 并对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进行了比例限制 。 至此 , 信托公司的通道业务、融资类业务、非标债权类业务的额度都受到了管控 。
在这近三年日益严厉的监管环境下 , 信托业务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 信托业务按照功能主要划分为融资类信托、投资类信托及一向被视为通道业务“代名词”的事务管理类信托 。 其中 , 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显著下降 , 而融资类信托占比有所上升 , 投资类信托则基本保持稳定 。
截至2020年1季度末 , 融资类信托余额为6.18万亿元 , 占比28.97%;投资类信托余额为5.11万亿元 , 占比23.94% , 较2019年4季度末提高0.24个百分点;事务管理类信托余额为10.04万亿 , 占比47.09% , 较2019年4季度末降低2.21个百分点 。
事实上 , 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自2017年4月份之后 , 就在一路下滑 , 与此相对应的 , 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也在逐渐回落 , 显示出信托行业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和转型创新 , 且效果明显 。
探索创新
转型是痛苦的 , 但也是必须的 , 尤其是2018年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地 , 牌照威力相当于“公募+私募+信托” , 商业银行有了自己的“亲儿子” , 不论是先天的业务资源、客户资源和品牌等优势 , 还是来自银行的存量业务资源倾斜 , 都将极大的压缩信托公司通道业务规模 , 进而争抢优质的非标资产、高净值客户等 。
从政策监管 , 到行业格局变化 , 留给信托公司的唯有发挥主动管理能力 , 回归本源 , 重新定位自身发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