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阳,藏在深闺人未识,原创

_本文原题为:水阳 , 藏在深闺人未识
袁晓明
第786期
宣城北邑水阳镇 , 是一个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古镇 , 辖区范围是皖南第一大平圩——金宝圩 。 流经水阳镇的水阳江及支流裘公河 , 将金宝圩合围在碧水涟涟的怀抱中 。 在水阳江边 , 沿金宝圩堤岸 , 自然形成一条三华里长的老街 , 府县志称这里为水阳西镇 , 与之隔河相望也曾有一条老街 , 府县志称这条老街为水阳东镇 。
自古以来 , 水阳镇都因“鱼米之乡”“商埠重镇”而闻名遐迩 。 但围绕水阳这个千年古镇地名的由来 , 言者众 , 说法多 , 却语焉不详 , 致听者莫衷一是 。
西镇初名叫龙兴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阳,藏在深闺人未识,原创
文章图片
历史上的水阳西镇 , 曾经是水阳最繁华热闹的所在 , 也是整个金宝圩 , 以及周边圩乡物流、人流集散的地方 。 这个地方 , 初名叫“龙兴” 。
据嘉庆《宁国府志》记载 , 府治东西南北及东南、东北六个方向设置有三十八个铺递 , 东北路达水阳镇设置铺递一处 , 铺舍位于水阳西镇 。 清嘉庆《宁国府志》所绘《宣城县山川图》 , 位于水阳西镇的铺递名 , 标识为“龙兴铺” 。 “龙兴” , 即是文献中能查到的水阳西镇最早的地名 。
清光绪《宣城县志》有水阳镇古渡记载:“龙兴渡四——水阳镇东西两岸旧设浮桥 , 寻废 , 于中马头设渡 , 近复增袁姓渡及下马头、晒场诸义渡 。 ”这四道古渡的地标 , 均位于水阳西镇沿岸 , 古渡沿用至今 。 府县志中将这四道古渡合称为“龙兴渡” , 正是证实水阳西镇初名为“龙兴”的又一证据 。
“龙兴”地名 , 由古代遗存至现代 , 也有文献记载 。 1996年《宣城县志》第一章建置区划记载:“民国37年(1948)春 , 全县42个乡、6个镇 , 改划为19个乡、4个镇 , 下辖253保 , 3138甲 。 ……水阳镇(龙溪、龙上、龙中、龙兴、中一、小圩、埒上、总管、张湾、裘南、伏龙、徐村、沙石13保) 。 ”其中“龙兴保”管辖区域 , 为水阳西镇中街往北一带 。
东镇原来名水阳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水阳,藏在深闺人未识,原创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文化讲究太极生两仪 , 两仪生四象 。 这里所说的“两仪”指的就是阴阳 。 我们的先人对天地阴阳的太极观念至为崇尚 , 依据天地阴阳的太极观 , 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 喜欢向阳而居 。 那么 , 如何区分、命名阴阳呢?古人的原则是:“山南水北为阳 , 山北水南为阴 。 ”据此可知 , “水阳”的字面意思 , 即在水之北 。
但是 , 水阳西镇 , 从地理方位来看 , 不在水之北 , 而是处于水阳江的西南面 。 那么 , 对照古代阴阳命名原则 , “水阳”显然不在西镇 。
那么 , 如何厘清水阳地名的由来 , 以还历史的真相呢?这就要根据古代阴阳命名的原则 , 分析水道流向 , 确定东镇和西镇确切的地理方位 , 以历史遗存和史料记载为依据 , 作出合理的判断 。
嘉庆《宁国府志》卷十一开篇有按:“府境水道皆随地立名 。 ”因西镇地名龙兴 , 所以流经龙兴的这条河道便叫做龙溪 。 水阳地名中的“水” , 指的就是东镇和西镇之间千年流淌的龙溪 。
龙溪由上游而来 , 达水阳偏向西北而下 , 经由芜湖入长江 。 根据河道的这一流向 , 水阳东镇的地理方位 , 恰好在龙溪的东北方向上 。 至此 , 我们有理由相信 , 先人根据古代阴阳的命名原则和向阳而居的习惯 , 把东镇看作在水之北 , 命名东镇为“水阳” 。
如此判断 , 并非异想天开 , 它符合古人对阴阳的命名原则、崇尚理念、生活习惯等 。 同时 , 也有古人留下诗作以为佐证 。
南宋李兼有诗作《水阳道中》传世:“落日河西岸 , 春风水北桥 。 地迂帆影转 , 石出涨痕销 。 浊酿淋茅滓 , 頳鳞贯柳条 。 几年安稳处 , 才幸适今朝 。 ”水阳沿河两岸上 , 西镇无桥 , 只有东镇首尾有两座桥面河而立 。 李兼《水阳道中》首联两句告诉我们 , 东镇在水之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