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蹈海探天,只为北斗梦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林宝军(右二)在指导科研项目 。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供图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倪留国在执行任务途中 。
黄 杰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尹相原在进行技术操作 。
【北斗|蹈海探天,只为北斗梦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核心阅读
7月31日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 。这离不开“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 一代代北斗人接续奋斗、不懈探索 。新时代北斗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航天领域的生动诠释 , 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科技战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 。
如今 , 北斗人的征途还在继续 , 他们的精神也将传承下去 , 谱写新的故事 。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
“创新的征途将再次起航”
本报采访人员吴月辉
2009年 , 林宝军从北京奔赴上海 , 担任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 , 开启了自己的“北斗生涯” 。
此后11年里 , 他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1岁的中科院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团队 , 完成了12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抓总研制和发射 , 实现了众多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 为中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和开通立下功劳 。
回顾与北斗为伴的岁月 , 林宝军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北斗三号卫星首发星在发射前整流罩合罩的瞬间 。
“当整流罩合上的那一刻 , 我想到再也看不到这颗星了 , 眼泪唰地一下就流了下来 。”林宝军说:“为了研制这颗星 , 伙伴们用了3年多时间实现了美国GPS系统花了20年时间攻关的技术 。”
在林宝军看来 , 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 。“攻关一项航天技术一般要花10年左右时间 , 在卫星上应用可能又要10年左右 。如果用别人现在的末期技术 , 到卫星做出来 , 就等于是20年前的技术了 。只有创新 , 才能实现追赶和超越 。”
据介绍 , 一般来说 , 航天系统内一件产品中新技术的使用率不超过30% , 但在北斗卫星里 , 新技术的使用率超过了70% 。
比如 , 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有一门“看家本领”——在轨赋能 。这项技能可以使卫星在天上“有错能改”“自我修复”“自我刷新” 。以往 , 一号卫星上天后完成任务 , 就要弃用 , 等待二号卫星发射后替代它 。但有了“在轨赋能”这项本领后 , 卫星就可以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 , 实现信号体制、算法、频率等的更新换代 , 并被赋予新的能力 。
创新并不容易 , “理念和观念创新 , 比技术创新更难 。”林宝军清楚地记得 , 2015年7月 , 自己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来说服身边的专家接纳这个观念 , 并朝着这个方向尝试 , “现在大家都觉得这创新太值得了!”
在他的带领下 , 团队自主创新的路子越走越宽 。功无枉费 , 经过北斗人持续奋斗 , 6月23日 ,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 , 完成全球星座部署 。
7月31日 , 参加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后 , 林宝军难掩内心激动:“创新的征途将再次起航 。”
推荐阅读
- 美国|南海重要航道航标,全部换成北斗设备,美再也无法随意监视
- 北斗|最美科技工作者|林宝军:要扭转“北斗”关键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只有一条路,创新
- 北斗|北斗效果终于开始显现!巴基斯坦军方激动,多国眼红纷纷要求加入
- 北斗|巴铁接受北斗导航,背后有重大信号?中国做好四面楚歌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