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乎|是我们心中的诗情画意,杜甫与妻子杨氏:你们眼里的颠沛流离( 三 )


写乎|是我们心中的诗情画意,杜甫与妻子杨氏:你们眼里的颠沛流离
文章图片
三、入门依旧四壁空 , 老妻睹我颜色同
八月秋高风怒号 , 卷我屋上三重茅 。 茅飞渡江洒江郊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归来倚杖自叹息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所有诗歌中 , 我最爱的一首 。
第一次细读这首诗 , 是在一个初冬的晌午 , 我窝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 。 柔和的阳光从静雅的落地玻璃穿斜进来 , 无数细密的埃尘在橘色的光亮下辗转腾挪 , 像是一颗颗微妙的精灵 , 从严寒中绽放出隐谧的温暖 。 然而这一切的温暖 , 终于在他的诗句中被一点点地击破 。
而今的成都杜甫草堂已然翻新整齐 , 最初建成时不知该有多简陋 , 那年被秋风所破的 , 正是这座位于浣花溪旁的草堂 。 中原动乱时 , 他们流寓到了成都 , 在朋友的接济下盖了茅屋 , 这才有了安身之所 。 然而八月的一场秋风呼号而过 , 他的家一夜难得安宁 。
被人欺凌 , 只得暗自叹息 。 风过雨打 , 家里处处浸湿 。 被衾稀疏薄透 , 孩子在睡梦里蹬裂 。 他自己则雨脚如麻 , 彻夜难过 。 可即便生活已经艰辛至此 , 他仍对所有被寒风摧折的人们许下最深刻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读到这一句 , 我的眼眶顿时红了 。 等看到编者说:“古代文人讲求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 , 可是杜甫却做到了无论穷达皆兼济天下 。 ”我的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 。
自己过得好 , 希望别人也过得好 , 甚至自己过得不好 , 也希望别人过得好 , 这样怀抱佛心的诗人 , 不禁让我惊叹真善美的极限 。 他用煌煌之笔将苦化作善 , 将善变成了美 。 生命在这样的救赎下 , 以伟大的姿态延伸 。 冰凉之后 , 心底终于有泛起了温暖的感觉 。
写乎|是我们心中的诗情画意,杜甫与妻子杨氏:你们眼里的颠沛流离
文章图片
那晚 , 他受着苦 , 陪同一起煎熬的 , 自然还有杨氏 。 有诗友跟我说 , 那晚杨氏听着丈夫的吟叹 , 应是满心满眼的骄傲 , 任风雨凄厉 , 她的心坚定不移 。
我料他说的不错 , 因为草堂初建时 , 鄙陋不已 , 杜甫哀叹:“入门依旧四壁空 , 老妻睹我颜色同 。 ”简简单单的一个“同”字 , 就写出了这对夫妻的同甘共苦、志同道合 。
杨氏一共生养了八个孩子 , 幼子生下来不久 , 由于饥饿而夭折了 。 杜甫刚踏进家门 , 就听到了她呼天抢地的哭声:“入门闻号啕 , 幼子饥已卒 。 ”诗里只有心伤和自责 , 却没有来自她的怨怼和怪罪 。
一生和丈夫在流亡中备受煎熬的杨氏 , 也有过欢愉的日子 。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 杜甫在四川梓洲听闻唐军收复了洛阳 , 接着又收复了河北 , 漂泊无定的一家人盼望早日回到洛阳故土 , 几乎高兴得疯狂 。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
【写乎|是我们心中的诗情画意,杜甫与妻子杨氏:你们眼里的颠沛流离】这一生 , 她与他同喜同悲 , 他的生命因为她的陪伴 , 变得不那么悲凉 。
公元770年冬天 , 寒风刺骨 , 在由湖南潭州去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 , 杜甫病入膏肓 , 他还想再给妻子写点什么 , 却发现自己已经抬不起手臂了 。
最终 , 全家在江边一个叫小四村的地方靠岸 , 杜甫的生命也在这里停了岸 。
细想起来 , 人世对杜甫真是极其残酷冰冷 。 科举时遇上奸相李林甫 , 为了向唐玄宗证明天下人才都已经被朝廷搜罗殆尽 , 搞了历史上唯一一届零录取的科考 , 他很不幸地“被落榜” , 断送了前程;茅屋为秋风所破 , 南村群童欺他老无力 , 他无可奈何又无力抵抗 。 他的人生中 , 此般无奈至死不绝 。 可即便如此 , 他从来没有怨恨过 , 只是把伤害轻轻推开 , 牢牢记住了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瞬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