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这次漏气 后果不严重,想修却不易( 二 )


不过杨宇光认为 , 即使找到了漏气舱段 , 想进一步找出漏气点也很困难 , 超声波等手段并非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 很多时候还得靠宇航员趴在舱壁上一点一点寻找 。 可是一方面空间站舱内都装有机柜 , 这是非密封设备 , 而且有几层结构 , 如果漏气点在机柜后面 , 除非把机柜拆掉 , 否则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 另一方面 , 直径0.1毫米的小孔很难用肉眼辨别 , 无论是在舱内还是出舱 , 都很难迅速发现 。
所以即使要付出一定经济代价 , 但如果运气不好的话 , 国际空间站或许不得不继续漏一阵子 。
空间站漏气已不是第一次
无论如何 , 这次漏气事件并不严重 , 也不是空间站上第一次出现 。
2018年 , 国际空间站上也监测到有气体泄漏 。 经过排查 , 工作人员在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的“联盟MS-09”飞船上 , 发现了一个直径约2毫米的洞 。 这个洞虽然不大 , 却导致舱内气压不断下降 。 后来宇航员用胶带和特制胶水将破洞堵上 , 并把飞船安全开回地面 。
2004年 , 国际空间站内用于平衡窗户气压的真空跨接电缆发生破漏 , 好在破损并不严重 , 宇航员更换了新电缆便解决了问题 。
相比之下 , 1997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与“进步M-34”货运飞船相撞导致的漏气事故更为严重 。 是年6月24日夜间 , 该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量子2”号舱分离 , 拉开一定距离后 , 试图与空间站重新对接 , 以试验其安装的新型Toru交会对接控制系统 。 然而这套系统并不像人们预计的那样可靠 。 当飞船以每小时17.5公里的相对速度接近空间站时 , “速率中止控制”有关部件失灵 , 于是它无视宇航员的指令 , 沿着空间站长轴向前飞去 , 径直撞上了“光谱”号舱的太阳能电池板 , 使得“光谱”号主舱体向内偏转 。 在确认受损情况之前 , 空间站内的宇航员已明显感受到了空气压力的变化 。 好在经过紧急处置 , 空间站人员脱离了危险 , “闯祸”的飞船也重新得到控制 , 但受损舱段却永久失压 , 不再适合居住 。
因空气泄漏导致的最惨烈的悲剧 , 发生在1971年苏联“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过程中 。 1971年6月6日 , 宇航员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维克托·帕查耶夫、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乘坐“联盟11”号飞船升空 , 成功与世界第一座真正的空间站“礼炮1”号对接 , 并创造了在空间站内驻留23天18小时22分的纪录 。 然而到了6月30日 , 当迎接英雄凯旋的人们打开飞船返回舱 , 看到的却是3位宇航员的遗体 。
经调查 , 当飞船再入大气层 , 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时 , 返回舱的压力阀被震开 , 舱内空气快速泄漏 。 同时 , 联盟飞船座舱空间十分狭窄 , 为容纳3名宇航员 , 苏联航天部门让他们脱掉宇航服 , 这使三人暴露于风险之中 。 因此 , 3名宇航员来不及作过多反应 , 就因急性缺氧窒息 , 以及体液沸腾而亡 。
事后 , 苏联用了两年多时间设计出第二代联盟飞船 , 着重提升了安全性能 , 同时将成员数从3人改为2人 , 并要求宇航员在升空和返回阶段必须穿宇航服 。 这是3位宇航员用生命换回的教训 。
杨宇光表示 , 由于空气泄漏导致的事故 , 分为几个级别 。 比较轻微的情况可以通过紧急处置进行修复;如果泄漏较为严重 , 可能需要封闭舱段;如果再严重 , 例如居住舱失压 , 不再具备居住条件 , 就要组织宇航员紧急撤离了 。
而“联盟11”号飞船的悲剧 , 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