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管理成闭环 使用更规范

:原题为_人民日报|《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管理成闭环 使用更规范。
9月1日起 , 《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管理成闭环 使用更规范(小康路上绿色力量)
本报采访人员 郁静娴 付 文 窦瀚洋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01日第 14 版)核心阅读
农用薄膜不合理的使用和管理 , 会造成资源浪费、带来白色污染 。
9月1日起 , 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 将对农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及监管等环节予以规范 。 同时 , 在一些回收试点区和回收率较高的地区 , 农膜回收利用的良性机制也在逐渐形成 。
爬上土山包一样的薄膜堆 , 刘德太掀起一大块篷布 , 开始晾晒回收来的废地膜 。
这里是位于甘肃兰州市榆中县连搭镇石头沟村的废旧农膜回收站 。 从2011年起 , 村民刘德太就从地里捡拾废旧农膜卖废品赚钱 , “2014年 , 村里建起了农膜回收站 , 我再也不用到处跑了” 。
近年来 , 我国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 , 以西北地区为重点 , 建设了100个农膜回收示范县 。 自今年9月1日起 , 农业农村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 农膜管理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
我国农膜使用量大、应用范围广 , 但如果管理不当 , 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刘德太所在的回收站 , 是连搭镇唯一的一家 , 辐射周边20多个村 。 在这里 , 农民用6公斤旧地膜 , 可以换1公斤新地膜 。 这些新地膜由榆中县农业农村局招标采购而来 , 免费向农民提供 。 这一措施 , 提高了农民参与回收旧地膜的积极性 , 也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
收来旧地膜 , 刘德太会打电话通知厂家拉走 , “一吨能卖120元 , 今年以来已经卖了200多吨” 。 这些旧地膜 , 最后都被运到了兰州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这家公司将回收来的废旧农膜加工成塑料容器等三大类60多种产品 , 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
“我们自主研发了高强度可回收地膜 , 通过改进塑化工艺设备 , 薄膜在自然环境下覆盖使用期可达2年以上;通过对薄膜表面进行光化处理 , 回收后含杂率有效控制在30%以内 , 确保了再利用的价值 。 ”金土地公司总经理金鑫海说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表示 , 农用薄膜包括棚膜和地膜 , 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蔬菜、棉花、玉米、花生等种植过程中 ,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比率高 , 效果也很明显 , 我国农膜使用量大、应用范围广 , 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品质、保障农产品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 2018年 , 全国农用薄膜使用量246.5万吨 , 其中地膜使用量140.4万吨 , 覆盖面积2.66亿亩 , 在新疆、山东、内蒙古、甘肃、云南、河南、四川、河北、湖南等9省区 , 农膜覆盖面积均超过1000万亩 。
【人民日报|《农用薄膜管理办法》开始实施:管理成闭环 使用更规范】但农膜如果管理不当 , 带来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 严昌荣介绍 , 地膜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 , 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 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 , 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 地膜留在土壤中 , 还会破坏土壤结构 , 降低土壤吸湿性和通透性 , 继而影响作物出苗 , 导致减产 。
近年来 , 我国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 , 以西北地区为重点 , 建设了100个农膜回收示范县 , 推进加厚地膜应用、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 , 推动建立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以旧换新等多种方式的回收利用机制 。 目前 , 全国农膜回收率达到80% , 重点地区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 其中 , 甘肃农膜回收率达到81.72% , 新疆也初步建立了农膜全程监管模式和体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