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走进“上甘岭特功八连”——站在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前
文章图片
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飘扬在上甘岭主峰 。空降兵军史馆提供
文章图片
赴西北高原驻训前夕 , 上甘岭特功八连官兵面向战旗宣誓 。陈立春摄
文章图片
八连官兵进行实战化训练 。方超 摄
有时 , 记住一个人是因为一个地方 。
68年前 , 有这样一个连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 , 也因为一个地方被军史铭记 。
在那场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 , 八连官兵浴血奋战43天 , 坚守坑道14昼夜 , 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最终飘扬在上甘岭主峰 。
八连 , 一战成名 。
战后 , 八连被志愿军第三兵团授予英勇顽强 , 功勋卓著锦旗 , 并荣立集体特等功 。 从那时起 , 他们拥有了一个英雄的名字——上甘岭特功八连 。
同样因为那场战争 , 迄今为止 , 上甘岭仍是世界军事领域探讨的重要地标之一 。
美国西点军校纪念馆内 , 至今摆放着上甘岭高地的模型 。 一届届学员学习研究这个战例 , 他们始终在探讨 , 为什么7个营轮番攻打 , 却攻打不下只有2个连坚守的阵地 。
自上甘岭战役胜利到现在 , 已经整整过去68年 。
68年来 , 只要提起上甘岭这3个字 , 人们就会想起英勇顽强的上甘岭特功八连 。
68年来 , 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 , 伴随着八连官兵每一次出征 。
战旗聆听着八连官兵的心声 , 注视着这个连队一路走来的成长蜕变 。 每一次 , 面向战旗宣誓 , 八连官兵都觉得先烈们从未走远……
一面战旗 , 一句连魂
鲜红的底色 , 明亮的橙黄 。 战旗上 , 上甘岭特功八连7个大字遒劲有力 。
四级军士长袁王帅用手将战旗铺平整 , 对折成长方形 , 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 每次看见这几个字 , 再累也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 他说 。
在八连 , 每名官兵都有一面这样的战旗 。
这面电脑屏幕大小的战旗 , 在他们首次执行任务时发到手中 , 随后陪伴他们整个军旅生涯 。
袁王帅的战旗一直跟着他——
从鄂北山区到大漠腹地 , 从沿海边陲到内陆平原 , 一次次凌空而跃 , 一次次武装奔袭……战旗 , 见证了他的成长 , 见证了他作为一名空降尖兵的能力跨越 。
这一次 , 战旗跟着袁王帅来到了海拔近3000米的西北高原 。
沙尘暴袭来 , 黄沙漫天 。 官兵们鼻子里、眉毛里灌满沙子 。
此刻 , 班战术考核即将开始 。 袁王帅像往常一样 , 提前将战旗放进背囊 。
面对考核 , 本该应对自如的他 , 这一次有点犯难 。
6年前的一次腰椎手术 , 让袁王帅的身体不再适合负重奔跑 。 但高原武装奔袭 , 是这次考核的课目之一 。
必须跑!束腰一戴 , 装具一背 , 他朝着目标奔去 。
其他队员向前跑去 , 很快超过了袁王帅 。
高原上氧气稀薄 , 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 , 心在胸膛里蹦跳如击鼓 。 他知道 , 自己的体能已近极限 。
此刻 , 已经跑到终点的战友们 , 冲着他齐声嘶吼:只吹冲锋号 , 不打退堂鼓!
这 , 是八连的连魂 。
这句话直摄心魄 。 袁王帅咬牙坚持奔向终点 。 就算倒 , 也要倒在终点 。 他说 。
68年来 , 在战火中培塑出的只吹冲锋号 , 不打退堂鼓的铁血战魂 , 已经融入一茬又一茬官兵的血液里 。
八连官兵一路冲锋 。 今天 , 曾经的尖刀依然是尖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