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顿残忍的午饭,八大将高兴入座,筷子没动却人头落地( 二 )


听了曾国藩的建议后 , 慈禧也感到无可奈何 , 毕竟双方的实力对比摆在眼前 。 可此时李鸿章却站了出来 , 主动请缨 , 申请带兵直取苏杭两地 , 并在慈禧太后面前立下战功 。
李鸿章并不是鲁莽之人 , 清朝最早提出洋务运动的正是李鸿章本人 。 早年间 , 曾多次游历各国 , 见识到了外国军工技术的先进特点 , 对于后来他发起的洋务运动 , 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
慈禧太后要知道 , 在当时的政局下 , 得到慈禧太后的重视是平步青云的重要途径 , 李鸿章此举可算是顺水推舟之事 。
打赢了更好 , 如果真的打输了 , 自然可以将双方胜败归咎于湘军的“不作为”毕竟上万名剑士吃着军粮 , 却不打仗 , 早已惹得慈禧太后心生倦怠 。
李鸿章的平定之路 强攻与智取的结合李鸿章并不是个鲁莽之人 , 他不打无准备之战 。 在此之前 , 他动用大量资源在家乡补强兵马草粮 , 很快便建立起了多达六千多人的淮军 。
不仅如此 , 在各国考察期间 , 李鸿章结识了当时英国人戈登 , 此次派上大用场 。 在戈登的支持下 , 各类洋枪洋炮源源不断运入中国 , 并配上数量惊人的欧洲兵团一同南下 。
李鸿章李鸿章所带领的淮军 , 不费吹灰之力便击溃了镇守太上海周边的太平军 , 他们马不停蹄地直攻昆山、无锡等地 , 李鸿章的目标很明确 , 直取太平天国位于苏州的根据地 。
此时的太平军正身陷混战之中 , 听闻李鸿章部队步步逼近 , 李秀成带领太平军连夜赶回苏州 , 两军几乎在同一时间赶到苏州 , 一场近乎于惨烈的战争在苏州城内迅速展开 。
除了李秀成的部队外 , 太平军还有将近三万人的部队囤与苏州 , 此时李秀成与李鸿章激战正酣 , 正是增援的关键时刻 。 不料镇守苏州境内的黄子隆并未理会李秀成的增援命令 , 而是眼睁睁看着李秀成的部队被吃掉 。
吃了败仗的李秀成率部队仓皇逃出苏州 , 在逃亡路上 , 更令李秀成愤怒的是 , 此时的苏州境内竟然到处是太平军的镇守部队 , 这些部队兵强马壮 , 可在两军交恶之时 , 却迟迟不肯出兵 。
这些被誉为八大将的太平军将领中 , 虽然知道李鸿章带领的淮军已杀到苏州 , 但他们并不打算与淮军正面相遇 。
李鸿章带领的淮军李秀成离开苏州之前 , 曾悄悄叮嘱过还算忠心的谭绍光 , 这八个人极有可能出卖太平军 , 一定要看住他们 , 万不得已时 , 一个都不能留 。
其实这八大将 , 本来就不是从广西金田打出来的队伍 , 他们更像是顺势而为的部队 , 甚至在信仰上 , 他们都不算是拜上帝教的教徒 。
李秀成看透了八大将 , 甚至在临走时 , 希望谭绍光能够和自己一同离开苏州 , 毕竟真正处于危难之时 , 所谓的八大将是不会出兵援助的 。
从中不难看出 , 太平天国的局限性 。 其实只有少部分从广西金田村起义的农民是拜上帝教 , 他们的忠诚毋庸置疑 。 但如果要求那些随后加入的农民也信教 , 自然不太容易 。
没了共同信仰的军队 , 只要稍微遇到抵抗 , 便开始缴械投降 。 反观清军的纪律严明的军纪 , 胆敢叛逃 , 当场军法处置 。 两军相比 , 便能看出太平天国最终的结局 。
李秀成剧照谭绍光是何许人也 , 他是李秀成手上的骁勇善战的勇士 。 杀红了眼而定谭绍光并不打算活着离开战场 , 也绝不向淮军投降 , 他早已决定在苏州和淮军一决生死 。
万般无奈之际 , 李秀成只能含泪道别 , 临走之际 , 还嘱咐谭绍光保住性命 , 待他从无锡拉来援军 , 便可形成里应外合的攻势 。 忠王李秀成的离开 , 谭绍光虽然在名义上头衔最高 , 可在真正用兵之时并不管用 。
此时的谭绍光 , 早已掌握了八大将与李鸿章的书信来往 , 他已经猜测到八大将的早有投降之意 。 只是谭绍光依然自信地认为 , 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让他们迷途知返 , 重新回到抗击清兵的统一战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