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36氪专访 | 印象笔记CEO唐毅:首次推出To B团队协作APP,准备两年后国内上市

文 | 王艺瑾
8月 , 印象笔记乔迁新居 。 在北京中海大厦的新办公室里 , 沿着椭圆过道走一圈 , 就能看到每一个房间门上贴着的“笔、墨、纸、砚”中英文代号 。
比如 , 紫毫和玉管 , 乌金、玄香和松烟 , 竹简、锦帛和素尺 , 白石、澄泥和端砚;再比如 , Pen(钢笔)、Pencil(铅笔)、Paint(颜料)、Papyrus(纸莎草)、Parchment(羊皮纸)和Paper(纸) 。
从硅谷明星公司Evernote脱胎而来 , 印象笔记的Logo里仍然保持了翠绿色的背景和深灰色的大象图标 。 这样的色调也遍布其室内装潢的各个角落 , 搭配“笔墨纸砚”的房间命名 , 让人想起中国唐代的青绿山水 。 而林立其中的小型会议室均配以玻璃幕墙 , 代表了硅谷基因的透明沟通和开放 。
对任何进入中国市场的外企来说 , “保持本性”和“入乡随俗”是不断要权衡调整的天平两端 。 稍不留神 , 就容易军心大乱 , 少则错失市场 , 多则撤出中国 。
2012年进入中国的Evernote , 也遭遇过这样的水土不服和举步维艰 。 当时 , Evernote在中国推出的产品与全球其他地区别无二致 , 在中国市场基本没有任何创新研发 , 不支持微信注册和微信支付 , 也不支持手机号注册……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用户的使用体验 。
直到2018点6月 , 印象笔记正式独立 , 转让获得Evernote的全部源代码和其他知识产权 , 在中国注册了商标 , 重组成为一家由Evernote、红杉宽带跨境数字产业基金和中国管理团队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资公司 , 并引入中方资本红杉宽带数字基金的数亿元人民币投资 。
从此 , 印象笔记开始放开手脚、加速奔跑 , 像中国本土的其他创业公司一样 。
“我们当时对Evernote产品有好多憧憬 , 但也有好多遗憾 。 分拆的那一刻 , 终于把我们的遗憾给解决了 。 ”印象笔记董事长兼CEO唐毅对36氪说 , “我们现在这个架构 , 国内其他外企有模仿 , 但没有模仿成 。 要么是因为管理团队决策权有限、股权有限 , 要么是因为知识产权是授权的 , 而不是转让的 。 ”
对唐毅来说 , 这次独立让印象笔记获得“新生” , 不仅让它成为外企改制、外企入华3.0的一个典型样本 , 也让他们能更好践行做用户“第二大脑”的核心愿景 , 也更有希望“成为3亿人的首屏应用” 。
目前 , 印象笔记的定位是:一个以笔记为基础 , 涵盖个人、企业团队、内容平台、智能硬件的综合性知识管理服务平台 。 产品线包括:管理个人信息的“印象笔记”、提高企业团队协作效率的“印象团队” APP、提供高价值信息的内容平台“印象识堂” 。 此外 , 印象笔记正在推出一系列智能硬件和小程序 。
其中 , “印象团队” APP在本月刚刚上线 , 可以为团队提供“完整生命周期的团队信息云端管理”、“根据场景和流程灵活可定制的协作体验”、“完善的安全及权限管理”等服务 。 同时 , 印象笔记今年还推出“速读摘要”和“超级笔记”编辑器 , 会陆续应用于全线产品中 。
印象|36氪专访 | 印象笔记CEO唐毅:首次推出To B团队协作APP,准备两年后国内上市
图片

“印象团队”APP界面(图源:印象笔记)
唐毅透露 , 独立两年来 , 他们在80%依靠用户订阅付费、没有任何第三方广告的情况下 , 实现了连续两年收入翻番 。 现在累计有 1 亿多用户和4000多万注册用户 。 作为对照 , Evernote在全球有2亿多注册用户 。
目前 , 印象笔记已接近完成数亿人民币级别的B轮融资 , 目标2年后在国内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 。
在这一系列决心和行动背后 , 我们不禁要问:
印象笔记做“印象团队”APP是不是跟着To B的风口凑热闹?要怎样与巨头竞争?连续推出智能硬件的用意何在?怎样划定自己作为工具/内容/平台/社区的核心和边界?这次B轮融资的目的和估值如何?怎样处理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其他外企是否可以复制借鉴印象笔记的独立经验和企业架构?印象笔记是否会做海外市场?是否会与Evernote在海外相遇对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