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这个实验实现了“身体互换”,发现人的性格和记忆也会因此改变( 二 )


简单幻觉背后的巨大影响
那在这篇最新文章中 , 研究人员究竟发现了什么呢?虽然按照实验的设定 , 参与者们只会在“从他人身体里醒来”这种幻觉中呆上一小会儿 , 但实验结果显示 , 这一小段时间已经足够让被试的自我认知发生改变 。 在身体交换之前 , 被试们会为自己的朋友的几种品质进行评价 , 如健谈、乐观、独立、和自信 。 相比在这时设立好的基线指标 , 他们在进行身体交换期间对自己的这些指标的评价倾向于更接近自己“身体主人”的指标 。
就像上文所提到的 , 这种幻觉还会影响被试的记忆 。 Tacikowski 提到:“已经有一项完善的研究指出 , 人们对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记得更加清楚 。 因此 , 我们认为 , 如果在幻觉中我们可以干扰某人的自我意识 , 那他们的记忆水平应该呈下降趋势 。 ”
而结果也确实不出所料:正沉浸在幻象中的被试通常会在记忆测试中得到更低的成绩 。 但一种看似有些矛盾的趋势也取得了研究人员们的关注 。 他们发现 , 若是一位参与者在交换身体的幻象中沉浸得越深 , 也就是说在交换身体时对自己性格的评价出现大幅度变化、使之更接近对其朋友的评价 , 那么他或她在记忆测试中的成绩反而会比那些声称感觉和自己的身体“失联”的参与者的成绩要好 。 对此 , 研究人员猜测 , 这些极其容易沉浸于肢体交换幻象的被试们可能有更低的“自我不一致性”(self-incoherence) , 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 , 这些被试对自我的心理和物理理解仍然较为一致 。
深入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心
值得一提的是 , 包括“橡皮手幻觉”在内的幻觉实验也曾受过部分科研人员的质疑 。 这其中尤为明显的是被称为需求特性(demand characteristic)的实验设计 , 即被试对科研团队所希望产生的实验结果有所了解 , 并因此倾向于作出相应的回应 。 因此 , 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实验数据之间的显著差异 , 事实上代表了科研人员对不同实验组别的期待的差距 。 “橡皮手幻觉”实验的信息很容易被搜索到 ,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由于实验参与者希望看到“肢体交换”的结果 , 才发展出类似的、有偏颇的感知和反馈?不过研究团队或许已经考虑到这种可能 , 他们在论文结尾写道 , 实验结束后他们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访谈 , 没有人猜到实验结果呈现的规律 。
总的来说 , 这些发现可能对人格解体障碍和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其它心理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其中 , 人格解体障碍患者通常会感受到他们的心智状态和肢体被分离开来 , 包括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剥离(人格解体 , depersonalization) , 和认为周边环境是虚构的(现实解体 , derealization) 。 针对这些临床应用 , Tacikowski 说道:“我们的结果显示 , 自我认知的概念有可以被迅速改变的潜力 。 这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有关潜在应用的有趣启示 。 比如说 , 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有着很固执的负面评价 , 这可能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 但是 , 如果你可以稍微改变这种错觉 , 也许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变得相对灵活和正面 。 ”
当然 , 仅从目前的结果出发 , Tacikowski 的目标是为自我认知在肢体和心理层面的构造搭建出一个更加普适的框架 。 他总结道:“现在我脑海里充斥着种种问题 , 包括这种幻象为什么会成功 , 而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又是如何运作 。 (解开这些问题)之后 , 我们便可以将模型应用在更具体的临床操作上 , 以发展出更好的治疗方法 。 ”
论文信息
Tacikowski, P., Weijs, M. and Ehrsson, H., 2020. Perception of Our Own Body Influences Self-Concept and Self-Incoherence Impairs Episodic Memory.iScience, p.101429.
参考来源
2.https://doi.org/10.1162/pres.15.4.455
【科研圈|这个实验实现了“身体互换”,发现人的性格和记忆也会因此改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