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申|30多年痴迷戏衣收藏,陈申——但将深情付霓裳

但将深情付霓裳(收藏世界)
细密的平针、逼真的虎头、精致的玉带……一进陈申家 , 一件镶嵌在镜框中的清代杏黄色童靠挂在门口显眼处 。 当编辑、搞摄影、研究摄影史 , 陈申(图一)有多个身份 , 但最为人熟知的或许是戏衣收藏家 。
儿时和京剧结缘
陈申与戏衣的缘分要从儿时说起 。
陈申与新中国同龄 , 生在上海 , 长在北京 。 上世纪50年代 , 北京人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是听戏 。 父母工作忙 , 但只要听说有好戏上演 , 总是兴冲冲地带陈申去看 。 吉祥剧院、人民剧场、长安大戏院、首都剧场……当时的名家名角主演的戏 , 如梅兰芳、姜妙香、叶盛兰、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 , 陈申基本看了个遍 。 当时他年纪尚小 , 许多戏看不懂 。 但舞台上华丽的服饰 , 却留在了他的记忆里 。 后来 , 陈申开始学谭派老生 , 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 , 一些京剧名演员也有意收他为徒 。
陈申研究戏衣 , 却属偶然 。 1989年 , 在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吴鹏 , 准备出版一本有关戏曲服装的书 。 吴鹏知道陈申是中国摄影出版社的编辑 , 又喜欢京剧 , 就邀请他担任特约编辑 。 陈申就这样开始了《中国京剧服装图谱》的编辑工作 。 为此 , 陈申系统学习了京剧知识 , “这本书出版以后 , 我就成了半个京剧专家 , 也有了买戏衣的想法 。 ”
一个周末 , 陈申和爱人在前门附近无意逛到一间店铺 , 发现店内戏衣非常漂亮 。 店员热情询问他想买什么 , 陈申脱口而出:“红蟒!”红蟒是京剧舞台上用得最多的服装 , 也是绣工最繁重、最漂亮的 。 待店员拿出一件红蟒 , 陈申顿觉惊艳 。 尽管开价1800元 , 陈申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
捧着这件红蟒 , 陈申兴奋不已 , 畅想着退休后穿着去唱戏 。 从此 , 他对戏衣收藏入了迷 , 一迷就是30多年 。
尽可能保存精品
【陈申|30多年痴迷戏衣收藏 , 陈申——但将深情付霓裳】近500套戏衣 , 上至18世纪下迄时今 , 基本涵盖了京、昆剧种常用的服装……陈申家的阁楼里 , 一件件精美的戏衣在他手中徐徐展开 , 那些远去的梨园旧影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
为了淘戏衣 , 陈申四处奔波 , 是各地古玩市场的常客 。 打交道多了 , 古董商们也帮他物色 。 偶尔也有一些商人直接把戏衣送到陈申家 。 一次 , 太原一家店因拆迁要处理一些戏衣 。 陈申立即坐高铁赶去 。 不料店家捧出的是一包破破烂烂的靠(武将的戎装) , 已无法修复 。 热心的老板转身又去别的店铺打听 , 不多会儿工夫 , 拿回4件上世纪50年代的箭衣 , 纯金线绣边 。 陈申如获至宝 。
传统戏衣都用蚕丝制作 , 保存时间有限 。 况且 , 早期演出 , 露天居多 , 演员跌扑滚打 , 戏衣极易磨损 , 完好保存的寥寥无几 。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 陈申开始按照传统样式定制戏衣 。
“一件手工戏衣需要一个熟练绣工花费20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 通常年初订货 , 年底才能交货 。 ”起初 , 陈申在苏州剧装戏具厂定做戏衣 。 传统戏衣费时费力 , 几乎没有利润 , 剧装厂更愿意用机器批量生产影视服装 , 渐渐不愿意再接陈申的活儿 。 厂长李荣森和陈申倒成了朋友 , 日后还合作出版了《中国传统戏衣》一书 。
陈申打听到该厂退休职工朱德明手艺精湛 , 便找他定制 , 同时修复一些残破的戏衣 。 朱德明年龄渐长 , 他的儿子接过了这一桩买卖 。 10多年里 , 陈申定制了近20件戏衣 。 戏具厂所在的中街路是当地的戏曲服装特色街 , 去得多了 , 只要陈申一露面 , 立刻有人给李荣森报信:“陈老师来了!”
苏州曾有10万绣娘 , 苏绣以精丽雅洁闻名 。 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然而 , 岁月流转 , 手工戏衣越来越少 。 机器与手工相结合制作的戏衣 , 或者纯机器生产的戏衣 , 较之纯手工戏衣 , 质感逊色很多 。 陈申特别做了一个比较 , “化学金线的光泽比较刺眼 , 纯金金线的光泽非常柔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