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_原题为 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来源: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2020-08-29 08:52
采访人员:丁思
为了反复练习拉面技巧 , 他一天吃过15碗牛肉面;创办“牛肉面大学” , 打破了该行业多年来“不外传”的承袭模式;发起成立兰州牛肉拉面国际联盟 , “洋弟子”遍布全球;免费培训贫困地区人员 , 让牛肉面成为脱贫技能……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文章图片

梁顺俭 受访者供图
他 , 就是梁顺俭 , 将兰州牛肉拉面卖向全球的人 。 现年52岁的他说 , “在全世界卖牛肉面60%的人 , 都和我有关联 。 ”
这 , 毫不夸张 。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文章图片

2019年8月 , 兰州牛肉拉面在新西兰奥克兰开业 , 梁顺俭(左五)出席开业活动 。 (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40天学会拉面技艺 , 曾一天吃15碗面
顺滑如丝的面条 , 撒上绿色香菜蒜苗和秘制牛肉丁 , 浇上浓香醇厚的牛肉汤 , 再淋上几勺红油辣椒……一碗地道的兰州牛肉拉面出锅了 , 兰州人的一天由此被唤醒 。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拉面 , 本地人一般称为“牛肉面” , 亦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 , 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文章图片

始创于1915年的兰州牛肉面 , 以其“汤清者镜、肉烂者香、面细者长”的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 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 (资料图) 杨艳敏 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 牛肉面馆都是国营企业 , 鲜有私人开设面馆 , 那时候一碗牛肉面对普通民众来说 , 并不常吃 。
后来 , 私人开设的店铺多了 , 懂技术的拉面师傅成为“香饽饽” , 拉面技艺不轻易外传 , 坊间有“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承袭 , 或需要正式的拜师收徒 , 学习至少一年以上 , 才可“出师” 。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文章图片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制作一碗牛肉面 , 需要经过和面、拔面、揉面、溜面、抻面、拉面等多种工序 。 (资料图)杨艳敏 摄
纯属机缘巧合的梁顺俭在16岁“误打误撞”进入了该行业 。 现为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甘肃金味德拉面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梁顺俭近日接受采访人员专访 , 回忆关于“一面之缘”的故事 。
16岁的他从甘肃平凉老家来到兰州谋生 , “街边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太好吃了 , 当时做这个的人很少 , 我就进入面店工作 。 ”他说 。
“首先得从打杂开始 , 扫地、洗碗、剥蒜苗、煮肉、揉面等一样样来 。 ”少年梁顺俭踩着凳子揉面 , “揉了好久之后 , 师傅就是不教拉面技术 , 就只能偷着学 , 每天观察师傅在后厨的举动 , 并给师傅买好吃的 , 想法设法讨好师傅 , 让师傅教自己技术 。 ”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文章图片

牛肉面的规格分为二柱子、二细、三细、细、毛细、大宽、薄宽、韭叶子、荞麦棱子、一窝丝等不同面形 。 (资料图)杨艳敏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 , 师傅终于同意给他教拉面技术了 , 但当时有个规矩 , 学徒拉的面要自己吃 。 “只有自己吃 , 才能知道拉的面是粗了还是细了 , 汤料放得是否合适 。 ”梁顺俭反复试验练习拉面技巧 , 最多时一天吃过15碗 。
经过40天“偷师学艺” , 他掌握了牛肉拉面制作全过程 , 在当时 , 要学会整套牛肉面的制作工艺需要至少一年时间 。
心高气傲的少年心中有个“大厨梦” , 18岁的他已成为抢手的拉面师傅 , 毅然离开进入饭店工作 , 并获得中国烹饪大师等称号 。
兰州|原来真的有“牛肉面大学”!还有留学生呢!
文章图片

兰州牛肉面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 (资料图)杨艳敏 摄
2000年以后 , 原本藏匿于街头巷尾的地方小吃“牛大” , 快速实现向大众快餐的转变 , 成为了兰州人清晨排队的大众消费美食 。
“做烹饪时 , 我还是会关注牛肉面的发展 , 以另一种视角和旁观者的身份看 , 发现牛肉面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空缺 。 ”梁顺俭说 , 2000年初的兰州 , 依旧很难找到一个懂全套兰州牛肉面技术、管理的师傅 。
打破传统公开办学 , 传艺培养国际型全能人才
2006年 , 梁顺俭创办了兰州牛肉拉面专业技术培训班 , 竟然不少来自海外的学员慕名而来 。 这在餐饮界引起了不少争议 。
“一些老师傅认为 , 牛肉面制作工艺都是秘法相传 , 不能这样轻易教给别人了 。 ”梁顺俭说 , “只有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门技术 , 它才能不断被传承下去 , 甚至走向海外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