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头上一片绿,它也是最有艺术细胞的蘑菇( 二 )
一群蓝精灵 。 图片:Lukas / flickr小孢绿杯菌虽是木腐真菌 , 但并非是导致木材腐坏的终极杀手 。 它只会轻微侵蚀导管的次生细胞壁 , 造成木材“软腐”(Soft Rot);由于还能将木材染为蓝绿色 , 这种侵蚀和染色作用又被叫做“绿腐”(Green Rot) 。实际上 , 担子菌门的真菌才是降解木材的主力 , 当它们将木质素和纤维素消耗到一定程度后 , 小孢绿杯菌才悄然登场 , 开始它的“表演” 。 因为子实体太小(大多不足一厘米) , 也较易腐烂 , 更多时候人们只能看到小孢绿杯菌留下的蓝绿色作品 。 然而这个森林里的小角色却能参与到流传百年的精美艺术品中 , 真可谓是配角的逆袭 。
绿腐的木材 。 图片:Bob McIntosh
小精灵的广阔天地人们很好奇 , 究竟是什么赋予了这种蓝绿色小精灵惊艳的颜色和染色的魔力 。其实早在1868年 , 就有科学家从被小孢绿杯菌染色的木头中 , 分离、鉴定出一种叫做盘菌木素(Xylindein)的醌类衍生物色素 。 根据相关研究 , 盘菌木素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藻类和其他真菌生长 , 同时还能驱赶啃噬木头的白蚁 , 这或许能减少其他生物对小孢绿杯菌生长的竞争和干扰 。
小孢绿杯菌的菌落在人工培养基上已经能够产生蓝绿色的盘菌木素 , 但生长缓慢 , 图中菌落已培养有半年之久 , 加入灭菌后的木料能加速生长 。 图片:Sara C. Robinson对人类而言 , 盘菌木素的贡献和应用前景可就不止如此了 。 最初分离和发现这种色素时 , 人们就意识到 , 既然木头是被小孢绿杯菌染色的 , 那么人也可以对其加以运用 。 19~20世纪 , 为了大批量得到蓝绿色木块来制作细木镶嵌工艺品 , 德国和英国的工匠曾在木头上人工培养小孢绿杯菌的菌丝 , 甚至还有人为此申请了专利 。
接种小孢绿杯菌菌丝后 , 被盘菌木素染色的木块 。 图片:Dana L. Richter与此同时 , 人们也考虑用盘菌木素等真菌产生的天然色素 , 来替代现代印染工业的部分人工色素 。 盘菌木素与天然植物油亲和 , 给丝绸、毛线等天然纺织品染色既能保护纺织品 , 又可以减少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问题 。
人工培养小孢绿杯菌来大量获得盘菌木素 , 可用于纺织布料染色 。 图片:Thomas-Herbert Rodriguez;Sara C. Robinson文艺复兴时期的细木镶嵌作品经历过数百年的阳光照射后 , 在今天依然能呈现出盘菌木素本身的色彩 , 这表明它具有较强的光稳定性 。俄勒冈州立大学一团队受此启发 , 通过一系列研究后认为 , 在光电领域 , 盘菌木素这种可持续生产、稳定性强、具有导电性的化合物 , 可作为硅的替代品 , 为半导体产业提供一种新型材料 。 人们认为盘菌木素可用于研发新型太阳能电池;相较于硅质材料 , 它更容易制作成柔性薄膜 , 因而还可用于开发可穿戴柔性电子设备 。
小孢绿杯菌或许还有更多神奇之处 。 图片:Lukas / flickr看似不起眼的小孢绿杯菌借助工匠之手 , 从森林中的腐朽走入传世工艺的光辉 , 又凭借科学家的研究 , 从传统工艺走向现代科技 。 这其中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 。或许小孢绿杯菌还有更多科学意义等待我们去挖掘 。 这也提醒我们 , 即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角色 , 都会有它不可忽略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故事 。
推荐阅读
- 宝妈|3岁男孩景区撒尿引冲突,宝妈摔下悬崖索赔360万,评论区一片骂声
- 散装卫生巾生意冲上热搜:2毛一片多家网店销售
- 舌尖和胃不是一个概念
- 澎湃新闻|网售散装卫生巾引争议:2毛一片,无生产信息引担忧
- 今天美国网络因为她“演讲”成为一片欢乐海洋
- 因为她,今天美国网络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 美国宣布正式启动6G试验!全球一片哗然!
- 生活在于努力,人生要过得随意
- 美国正式宣布启动6G试验!世界一片哗然!
- 苔藓|东莞十几万人鞋厂搬迁,留下一片狼藉,厂区长满了苔藓,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