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大佛无恙 古人智慧和现代科技留下伏笔( 二 )
然而 , 乐山常年降水丰沛 , 大佛更处在三江汇流处 , 红色砂岩的质地相对疏松 , 山体必然常年潮湿 。 为了保护大佛本体免于渗水危害 , 古人在开凿之时便设计了排水系统 。
这套排水系统隐秘分布在大佛的耳后、肩部和胸部 。 大佛两耳背后靠山崖处 , 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 。 站在大佛左右两侧面台 , 两处洞穴赫然入目 。 大佛胸部背侧两端也各有一洞 , 互未凿通 , 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 , 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 对于这些洞穴廊道的功能 , 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 有的认为是大佛开凿时留下的工人施工通道 , 也有人认为是藏经洞 。 但彭学艺介绍 , 这些廊道的底部有一定的倾斜 , 客观上有排水沟的作用 。 排水沟靠近山体的一侧 , 还可见石灰质的钙化物;靠近大佛一侧则比较干燥 。 所以综合而言 , 这些孔洞应该兼具了修筑通道、礼佛通道以及排水通道等功能 。
对大佛本体排水的重视 , 还体现在历代工匠对大佛的维修上 。 彭学艺说 , 大佛以前有大像阁遮挡 , 并不需要在佛头部分修建排水系统 。 后来大像阁被毁 , 为了避免大佛脸部被雨水冲刷形成苔痕 , 于是在发髻处新开了排水道 , 有意识地把雨水引流到大佛背后排出 。 游客远观不易发现 , 但只要细看 , 就能看到大佛头部的18层螺髻中 , 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 。 这个精巧的设计 , 还曾被清代诗人王士祯专门写诗赞叹:“泉从古佛髻中流” 。
C
数据分析
排水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6%
2018年10月 , 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项目正式启动 , 这是新世纪以来对乐山大佛最大规模的保护工程 。 2019年4月26日 , “体检”和抢险加固项目结束 , 风化严重导致的“皮肤病” , 雨水渗透导致的“风湿病”在这次体检中得到了“有效治疗” 。
在实施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临时性排险加固工程时 , 对大佛胸部原有排水系统进行了清理和疏导;对腹部的排水系统进行了疏通;对发髻第4层、9层、18层的排水沟破损区域进行了修补 , 对淤积的尘土和杂物进行了清理 , 确保了发髻排水沟的通畅 。
在修缮中 , 多项首次在国内文物保护上使用的技术齐上阵 。 比如 , 给大佛捶灰层及赋存岩体安装健康监测系统 , 将光纤渗压计、温湿度计及位移传感器安装在大佛胸部 , 监测大佛内部渗水、温度及位移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光纤传输到后端平台 。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副主任孙博通过远程监控及数据分析 , 向采访人员独家介绍8月暴雨对乐山大佛本体的影响 , 由于去年项目实施安装的光纤设备实现了对大佛胸部渗压、水量的24小时连续监测 , 加之各种环境监测设备的安装 , 证明了排水系统的修缮和疏导的有效性 , 进一步保证了大佛本体的安全 。
现场监测数据显示 , 此次强降雨期间 , 乐山大佛胸腹部左右两侧排水系统出水量最大值达到5760毫升/小时 , 相当于每小时排出渗水达11瓶矿泉水之多;降雨期间排出胸部渗水平均值为2840毫升/小时 , 相当于每小时排出渗水达5瓶矿泉水 。 排水量较去年同期强降雨期间增加了86% , 减少了暴雨对大佛胸部捶灰层的破坏 。
□新闻多一点
日晒雨淋之下
石窟石刻面临多种病害
四川拥有众多石窟 , 包括广元千佛崖、夹江千佛崖等都开凿于江岸之上 。 8月中旬以来 , 我省多地暴雨 , 石窟的安危牵动人心 。
8月下旬 , 采访人员跟随省文物局专家对这些石窟进行了探访 。 多种措施保驾护航之下 , 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目前均没有在暴雨中受灾 。 专家们透露 , 经过现场勘探和总体评估 , 石窟总体无大碍 , 只有部分出现了渗水、浸泡后空鼓脱落、危岩加剧等情况 , 未来将编制专项工程进行修缮 。
推荐阅读
- 君王皇帝|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 甘肃|甘肃私藏了一座大佛寺,始建于北魏,明英宗亲自题写匾额
- 皇帝|古人搞副业,除诗词书画外,还有这一行为,让皇帝都沉迷其中?
- 古人|古代斩首为何都在午时三刻?大中午的不热吗?古人太聪明了
- 大佛|【四川在线】遭遇“百年一遇”大暴雨 四川石窟还好吗?
- 中国|乐山大佛的受害者们,绝不敢看的七个景点,巨物恐惧症慎入
- 古人类|?【学术研究】水洞沟遗址沉积-地貌演化与古人类生存环境
- 环游世界三十五天|修建了90年的乐山大佛,竟然是“抄袭”这尊大佛,正品同样在四川
-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被“洗脚”,古人排水系统再立功,保障大佛千年屹立不倒
- |古人为何说“穷不走水,富不涉淫”?这道理现在还成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