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啡咖啡馆|这座咖啡馆是左联诞生的摇篮,还是鲁迅的“第二客厅”

上半年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 , 位于上海虹口区多伦路上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纪念馆 , 在完成了修缮改建和展陈改版工程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 其中特别提到“左联”诞生的摇篮——公啡咖啡馆 , 将通过一个做工精致的建筑模型加以呈现 。
作者:奚耀华
公啡咖啡馆是旧上海一家颇为出名的咖啡馆 , 地处北四川路和多伦路的交界处 , 是一幢三层砖木结构的街角楼房 。 据说由一个犹太人开设经营 , 楼下卖糖果点心 , 二楼喝咖啡 。 1995年角楼因四川北路拓宽而拆除 , 现多伦路8号源宝楼喝咖啡的地方 , 就是公啡咖啡馆的旧址 。
公啡咖啡馆|这座咖啡馆是左联诞生的摇篮,还是鲁迅的“第二客厅”
文章图片

公啡咖啡馆旧址我曾在某年一个雨后的下午走过多伦路 , 去虹口公园拍摄沪上的秋色 , 沿路的景观营造已然给我留下印象 , 想着出来时再到这里走走 , 领略一下旧上海的风貌遗存 。 然而从虹口公园出来时天色已暗 , 细密的秋雨又下了起来 , 便只好作罢 。 看到网上的消息 , 又勾起了我对多伦路及公啡咖啡馆的兴趣 , 计划待疫情缓解 , 南下上海了却夙愿 , 无奈诸事阻隔 , 行程便一再被搁置了 。
在上海 , 一座咖啡馆本不算什么 , 公啡咖啡馆不是上海开得最早的 , 也未必是最好的 , 但却因为它与左联的不解之缘而被赋予了特殊色彩 , 成为后人口中“那个年代最有名的咖啡馆” 。 今年是左联成立九十周年 , 所以有关这个咖啡馆的回忆 , 注定会被很多人想起 。
公啡咖啡馆|这座咖啡馆是左联诞生的摇篮,还是鲁迅的“第二客厅”
文章图片

多伦路上的丁玲塑像壹夏衍先生曾回忆:“我记得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 , 是1929年10月中旬 , 地点在北四川路有轨电车终点站附近的公啡咖啡馆二楼 , 参加者有潘汉年、冯雪峰、阳翰笙、钱杏邨和我等10个人 。 ”又说:“筹备会一般是每周开一次 , 有时隔两三天也开过 , 地点几乎固定在公啡咖啡馆二楼一间可容十二三人的小房间 。 ”至于咖啡馆的具体环境 , 田汉早年以“公啡”为原型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一夜》 , 也提供了一些想象:“正面有置饮器的橱 , 中嵌大镜 , 稍前有柜台 , 上置咖啡、牛乳等暖罐及杯盘等……适当地方陈列菊花 , 瓦斯灯下黄白争艳 , 两壁上挂油画……”这被视为对当时公啡咖啡馆场景的还原 , 使得《咖啡店一夜》不仅是中国最早抒发咖啡情结的沉浸式戏剧 , 也无意间具有了现代文学的史料价值 。
据说 , 咖啡是上海开埠不久由一位英国药剂师(J.lewe lyn)传入的 , 他在花园弄(今南京西路)1号开有老德记药店 。 这种棕色的奇妙液体一开始被称为“咳嗽药水” , 后随着西点的兴起 , 才逐步被上海人接受 。 去咖啡馆喝咖啡的休闲方式 , 最早流行于法租界 , 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后 , 便形成了以北四川路、霞飞路和南京路为“金三角”的咖啡店圈 , 所谓的“上海腔调”和其特有的都市品质便是在这一氛围的浸润下慢慢洇晕而成 。
咖啡与文学似乎有着天然的默契 。 在欧洲一些老街区的咖啡馆 , 曾因为一些文化名人的光顾 , 而被当地人引以为豪 , 如卡夫卡、茨威格常去的“绅士咖啡馆” , 萨特、波伏娃常去的巴黎左岸“伏罗尔咖啡馆”等;而上海当年除了公啡咖啡馆外 , 也还有文化人开的如张资平的“文艺咖啡座”、创造社的“上海咖啡店”以及周全平的“西门咖啡店”等 。 上海本就是一个追求时髦的小资城市 , 得风气之先是这个城市的风格 , 并孕育出以阴柔嫣净的“轻文学”为基色的海派文学 , 比如“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 , 比如张爱玲、徐吁、穆时英……他们以对都市男女的精神解读为追求 , 在灿烂和糜烂交织的土壤上浇灌出诡谲明丽的上海“恶之花” , 这种沉醉式的文品与沪上静默风尘的情调很搭 , 也是沿海消费文化催生的必然产物 , 为当时颇为严肃的文坛带来了一席清朗 。 然而 , 当“小资”泛滥为一种常态 , “革命”就成为新时髦 , 在风气的驱使下依旧被追求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