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协痛批“逼酒事件”:仅警告罚款无异于罚酒三杯( 二 )


近期 , 中银协修订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 , 以加强行业自律 , 拟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禁入黑名单 。
“今后 , 对从业人员因行为恶劣 , 对行业造成重大损失和负面影响的将考虑纳入行业禁入黑名单 。 对于出现类似有损行业形象行为和事件的银行分支机构 , 将采取“一票否决制” , 在整改未落实期间禁止其参加中银协“星级网点”“百佳、千佳单位”等文明规范服务评估活动 。 ”中银协称 。
中银协要求 , 建立科学考核机制 ,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 改变过去那些 “以存款论英雄”“以关系论能人”等不良用人导向和考核标准 。 要破除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等小圈子、小团伙依附关系 , 杜绝因“圈子文化”而滋生的畸形权力和裙带关系 , 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 。
中银协直言 , 在中央三令五申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反四风精神背景下 , 该支行的领导在高档场所聚众吃喝 , 实属罔顾中央精神 , 违背清廉金融文化的典型之举 。
中银协指出 , 要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 , 在单位不拉帮结派 , 私下里不互相称兄道弟、不搞小圈子;不通过组织聚餐、联谊等活动“拜码头”“搭天线”“傍大款” , 进行利益输送或结成利益集团 。
延伸阅读新员工不喝敬酒被打耳光?拼酒陋习该“醒醒酒”了员工不喝敬酒 , 竟被领导扇耳光 。
近日 , 网上流传的一张微信群记录截图显示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新员工杨某与同事聚餐时 , 因没喝敬酒 , 一名领导大为不满 , 不仅满口脏话辱骂 , 还上前扇起巴掌 。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回应称:确实存在因酒后失态而对杨某做出言语及行为失当等举动 , 已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 扣罚两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 , 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
因为下属没喝所谓的“敬酒” , 就上演一出连打带骂的“罚酒”戏码 , 董某的过激行为引发网友热议 。 很多网友认为 , 这不是一句酒后失态便可掩饰的 。 言行如此嚣张跋扈 , 显然是从内心深处把酒桌当成了地位和权力延伸的外场 , 认同酒杯的刻度可以量化职场的等级 。 同事聚餐 , 可以联络感情、放松心情 , 怎么酒杯就变成了向领导致敬的道具?不仅领导感到“失望” , 部分同事也不依不饶?
把敬酒当成灌酒 , 类似的场景并不鲜见 。 总有人从喝酒的多少看感情的深浅 , 把酒量的大小当忠诚度的测试 。 说到底 , 就是通过别人的服从来凸显自己的威力 。 董某因此受到处分和罚款一点不冤 , 但愿他的教训能给喜欢拼酒的职场人士提个醒:酒量和感情、能力、业绩统统不该挂勾;对待下属 , 如此敬酒不吃就上罚酒 , 最后很可能是自己干了更辣的罚酒 。
从网友留言可以看出 , 杨某的亲身经历 , 许多职场员工感同身受 。 作为新入职的年轻人 , 敢于打破酒桌潜规则 , 更是得到了舆论的集体声援 。
杨某不愿拼酒 , 身上却带着一股拼劲儿 , 跟不讲道理的领导拼 , 跟蛮不讲理的拼酒“文化”拼 , 值得鼓励 。 在杨某所在的金融等诸多行业 , 拼酒现象相当普遍 , 甚至流传喝多少酒办成多少业务的所谓业绩 。
在现实生活中 , 相比杨某的滴酒不沾 , 更多的人选择委屈自己 。 有人为了多腾点胃口喝酒 , 全场不动一筷;有人喝上几杯就去卫生间自我催吐 , 以便回到酒桌继续“打圈”;多少酒局 , 都以喝到脸红脖子粗、走路找不着北、烂醉如泥收场 。 这份酸楚的背后 , 正是员工们身处“不拼酒难办事”的潜规则中 , 深陷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窘境 。 言行失当的董某 , 自称即使过敏也在坚持喝酒 , 未尝不是拼酒文化的受害人 。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 , 与酒相关的佳话数不胜数 。 把握好度 , 酒可以烘托气氛、化解矛盾 , 甚至为彼此达成共识起到助力作用;但如若过度 , 则会损害身体、破坏关系 , 甚至引发事故、触犯法律 。 当今职场流行拼酒 , 过度饮酒、过度劝酒、过度依赖酒来解决问题 , 可以说与酒文化毫不相干 , 折射的是一种丑陋的庸俗的企业文化;有员工不喝 , 就加以羞辱 , 更是权力的滥用 。 杜绝逼酒、酗酒、醉酒 , 提倡自愿、适度、克制饮酒 , 才是酒桌上应有的态度 。 只有更多的董某学会收敛 , 才能让更多的杨某免受伤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