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敢为天下先”|继续“敢为天下先” 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还要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向更高层次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
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正式设立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
四十年筚路蓝缕、艰辛探索,四十年破茧成蝶、涅槃重生,四十年风云激荡、铸就辉煌 。靠着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一代代特区人,勇立潮头,披荆斩棘闯新路,让一个个边陲小岛、落后渔村走上了世界舞台 。
进入新时代,经济特区应有新作为 。特区不仅要继续发挥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还要结合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向更高层次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等方面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
【继续“敢为天下先”|继续“敢为天下先” 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比如,狠抓“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为目标,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化文化、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改革,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民生服务供给等 。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 。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切实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提高经济特区的整体竞争力 。要立足经济特区特色优势产业和临海区位优势,围绕做强产业链、夯实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面向全球招商引资,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基础能力,积蓄产业发展动能 。要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加强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
新时代,经济特区要做构建“双循环”格局的践行者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比较优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的迫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较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经济特区要依托区位、政策、产业和制度优势,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构建“双循环”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支持企业拓展多元化的出口市场,培育以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要重视进口的作用,不断优化进口结构,以高质量进口更好地服务于内需提质扩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
得风气之先,才能不断引领时代 。为此,经济特区要继续“敢为天下先”,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继续“敢为天下先”|继续“敢为天下先” 经济特区在新时代更要有新作为
文章图片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