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虹 |陶虹谈“过气”、马伊琍说“孤独”,《女人30+》如何向内造深


文 | 肖晓
7月中旬 , 马伊琍在微博上转发了一篇文章《我买了一盒阴道哑铃》 , 并表示“希望女性自我解救的信息和产科医生给予女性的科普再多些” 。 只是彼时这份点赞28.8万、转发7.4万的“为女性发声” , 收获最多的却是“被盗号”的疑问 。 就如她所表达的 , 羞耻感和谈性色变仍然在道德绑架着女性 。
一个月后 , 在腾讯视频推出的女性年龄话题纪实微综艺《女人30+》第二季中 , 马伊琍再次谈及这一问题:“这不应该是一个禁忌话题 , 而是男性女性共同关注的话题”、“女性活在社会上的价值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母亲 , 而是为了成为她自己”……44岁的她 , 身上更多的是“三十而已”之后的柔软和透亮 。

陶虹 |陶虹谈“过气”、马伊琍说“孤独”,《女人30+》如何向内造深
本文插图

回归当下的娱乐产业 , 以《三十而已》和《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代表的头部项目 , 正在掀起一场30+女性的话题盛宴 , 只是当娱乐落幕热潮褪去 , 留下的还有什么呢?如果仅仅从综艺市场来看 , 当下对于30+女性的挖掘尚停留在命题作文上 , 或是以选秀之名的“被年轻化” , 或是以情感之名的渲染焦虑 。
《女人30+》或许是破局者 , 它以马伊琍、小陶虹、杨天真、江疏影、昆凌以及Selina等镁光灯下的女性为牵引 , 搭建一座女性对话的桥梁 , 她们在这里直面争议、对抗偏见 , 也输出态度、活得精彩 , 并完成与女性观众的跨屏对话 。 撞破焦虑输出态度 , “30而愈”背后的女性成长
“不必听旁人说花将凋谢 , 我如森林般丰茂、绵延” 。 相比传统文学赋予女性的“花”意象 , 《女人30+》真正将女性放在了一个和男性对等的语境下去对话 , 不是凌霄花、菟丝花的攀援依附 , 而是劲松白杨的活出姿态 。 在《女人30+》中 , 不是渲染困扰贩卖焦虑 , 而是输出态度活得精彩 。
在事业巅峰遭遇事故、勇敢提出离婚诉求 , Selina与自己的和解分外动人 , “成长的最终目的 , 是为了自己活得开心”;刚刚从王漫妮一角中走出来的江疏影 , 尝试着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 “人都是有缺点的” , 谈及爱情婚姻也有自己的坚持 , “不爱比不婚更可怕” 。

陶虹 |陶虹谈“过气”、马伊琍说“孤独”,《女人30+》如何向内造深
本文插图

如果说她们身上是30+女性的与自己和解 , 那在40+的马伊琍和小陶虹身上 , 则更显那种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坦然 。 马伊琍期待爱情但也为自己而活 , 接纳孤独并与之友好相处;小陶虹面对“过气女演员”的质疑底气十足 , 手握重磅奖项 , 她直言“徐峥的成功我都经历过” 。

陶虹 |陶虹谈“过气”、马伊琍说“孤独”,《女人30+》如何向内造深
本文插图

昆凌代表的是即将奔三的90后年轻群体 , 第一季29岁的吴谨言亦是如此 。 在节目中 , 这个被大众市场定义为“27岁的人生赢家”的女性 , 坦承面对婚姻爱情的压力 , 但也坦言不需要与周杰伦解绑 , 因为“他就是我老公” , 她也相信“要够努力 , 才配得上幸运” 。 她和30+、40+的嘉宾一起 , 完善了《女人30+》的年龄版图 。

陶虹 |陶虹谈“过气”、马伊琍说“孤独”,《女人30+》如何向内造深
本文插图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本季节目中 , 对演员、歌手、经纪人、模特等不同细分职业的聚焦 , 也成为现实观众投射自我的棱镜 。 除了镁光灯下的明星们 , 本季节目还邀请的女性嘉宾杨天真 , 她身上兼具的职场女性、女老板、丰满女性等的多元投射 , 也让她的价值观更具广泛性 。
跳起肚皮舞的杨天真 , 身上始终环绕着一种自信:不介意身材不畏惧衰老 , 更相信强化内心才能抵抗攻击;这也表现在她对工作的认知上 , 她坚信只要每天都活得精彩 , 那么无关岁月长久 , 甚至她并不介意为了工作牺牲身体 。

陶虹 |陶虹谈“过气”、马伊琍说“孤独”,《女人30+》如何向内造深
本文插图

可能她们的价值观不会完全被认可 , 但节目输出的女性态度正在关注 。 社交平台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点:#江疏影不爱比不婚更可怕##陶虹谈被当作过气女演员##杨天真为什么不能为工作牺牲身体#等先后登顶微博话题榜 , 分别拿下了2.7亿、3.6亿和2.7亿的阅读量 。 这本身就是女性力量的被看见 。 都在讲“女人30+” , 腾讯视频凭什么抢占高地?
无论是剧集市场还是综艺市场 , 都在奔赴一场30+女性的话题盛宴 , 如何把命题作文作出新意也就成为突围关键 , 婚恋、职场、选秀 , 都曾是市场瞄准的热门赛道 。 《女人30+》的匠心独具 , 就在于其以纪实拍摄的方法赋能访谈节目 , 让嘉宾们回归真实 , 以本我的姿态去思考 。
节目不是以表演的形式来界定30+女性应该是何种模样 , 而是以纪实的镜头跟随嘉宾的脚步 , 去记录她们生活工作的状态 , 并让嘉宾在放松的状态下去解构对现实、对年龄的思考 。 同时 , 她们的观点也在跨越荧屏和现实观众碰撞 , 实现从明星个人关注度向普世性价值观的转移 , 完成从明星光环到价值共情的跨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