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依违于胡汉之间的宇文泰,没有受过汉化教育,却最终完成北朝汉化
胡族汉化、民族融合是永嘉之乱至隋统一南北二百余年间的时代主题 。然而孝文过激的汉化进程 , 一度造成鲜卑人的族群撕裂 , 间接引发了毁灭北魏帝国的六镇之乱 。这场带有民族矛盾与政治分裂双重性质的大乱 , 孕育了北朝后期分峙东西的两大政治集团 , 他们对于汉化态度 , 难免受到北魏后期汉化与胡化矛盾的影响 。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 , 便是最终完成北朝汉化任务的西魏宇文泰集团 。
一、宇文泰的胡风与汉风
宇文泰家族是胡风浓重的鲜卑武人 , 同时也是孝文汉化的受害者 。宇文泰之父宇文肱是武川镇的低级武官 , 在北魏末年清浊分途的潮流下 , 宇文氏家族与独孤氏、贺拔氏等都长久地被抑压于没有出路的军镇 。所以当六镇起义爆发后 , 宇文氏家族的表现耐人寻味 , 时而与起义军作战 , 时而又卷入义军的队伍中与北魏官军作战 。宇文泰父子兄弟五人 , 四人都死于这场浩劫 。可以说 , 宇文泰没有任何倾向汉化的感情理由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注:六镇起义要图
宇文泰倚之以成大业的军事政治集团 , 也多为六镇武人 。以后世称道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而论 , 八位柱国中宇文泰、元欣、独孤信、侯莫陈崇、于谨五位均为鲜卑人 , 赵贵、李虎则是鲜卑化的汉人 , 只有李弼一位是汉人 。十二大将军中 , 元赞、元育、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王雄、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 , 除李远、杨忠外 , 其余全是鲜卑或鲜卑化的汉人 。
这样一个军政集团 , 天然带着浓郁的胡风 , 似乎已经决定了宇文泰集团是一个野蛮的鲜卑族集团 。然而对比魏末诸帅 , 宇文泰的作为 , 却迥异于尔朱荣、尔朱兆、高欢、贺拔岳等人 , 鲜少见到其狠毒残暴酷烈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作风 , 而更像一位传统的汉人统帅 。
《周书·文帝纪下》在传论中颂扬宇文泰“崇尚儒术 , 明达政事” , 此言固是后见之明 , 宇文泰出身低微的鲜卑武人家庭 , 天生亲近儒术自然不可能 , 所谓的崇尚之言 , 当是指平定关陇后 , 信用苏绰、卢辩、卢诞等汉人名士而言 。但以一位鲜卑豪帅、伧荒武人 , 而能不排斥汉人经学 , 亦反映出他性格中沉稳、中允及开明的优点 。
宇文泰虽然终生不改鲜卑语 , 他的几个儿子直到北周末年还能使用鲜卑语 , 例如周武帝接对群臣还经常说鲜卑语 , 据《续高僧传》载 , 天和四年(569年)周武帝与众僧人对话说的鲜卑话 , 众僧无人能懂 , 后来还得靠一位懂鲜卑语的僧人法藏从中通译 , 才能继续问答下去 。但宇文泰却不固执地坚持沿用鲜卑胡风 , 从其诸子孙的命名变化中可看出端倪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注:辫发、窄袖的鲜卑服饰风格
宇文泰本无汉名 , 鲜卑名叫黑獭 , 后来功成名就 , 取汉名为泰 , 黑獭变为字 。其三位兄长都只有名而无字 , 子侄辈如什肥、菩提、菩萨、元宝、萨保等名 , 皆是鲜卑的汉译音或是宗教名 , 这都是鲜卑风俗 。宇文泰诸子 , 皆以传统的汉字名之 , 如毓、震、觉、邕、宪、直、招、达、盛等 , 都与汉人无异 , 区别只在于 , 宇文泰的儿子们仍有一个鲜卑语的字 , 如长子宇文毓字统万突 , 三子宇文觉字陀罗尼 , 四子宇文邕字祢罗突 , 五子宇文宪字毗贺突 , 其余诸子均是以突结尾 , 周一良先生曾有专论考证 , 说这是鲜卑人取名的习惯 。到了宇文泰的孙辈 , 则是名、字皆取以汉字 。如宇文泰之孙、北周宣帝宇文赟 , 字乾伯 , 其兄弟辈名、字也全是汉字 , 已是浓浓的汉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