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对话“新基建”:5G为中国高端制造“插上翅膀”,未来政府会开放一些免费资源促进“新基建”建设( 二 )
文章图片
社区应有独立“大脑” , 碧桂园瞄准物联网启动“千帆计划”
主持人:陈总 , 您刚才提到碧桂园潼湖科技小镇项目 , 我们最关心的是通过智能化升级 , 最直接给这个科技小镇带来哪些增效?
陈新胜:我们在潼湖科技小镇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强化了对传统城市、园区、社区的运营 , 从现有数据看 , 整个人力成本大约节约20%-30% , 能耗成本节约5%-10% , 这是最直观的数据 。
主持人:您能不能给我们以画面的形式描述 , 在潼湖科技小镇里 , 有哪些场景体现了智能化、节省了运营成本?
陈新胜: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是比较重视体验性的 , 有些场景则更注重实用 。 比如 , 体验性的方面的 , 像客人刚下车来到潼湖科技小镇 , 就会坐上园区里接驳的无人车 。 另外 , 如果我们要买东西 , 比如饮料之类的 , 我们还有售卖机器人 , 只要你招手机器人就会停下来提供服务 。 又比如来访客人如果提前报备了车牌 , 只要客人一进小镇 , 系统就会自动提示我们客人已经到了 , 提醒我们下楼迎接 。 还有内部管理的工单系统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 原来处理一个工单要两三天时间 , 现在处理一个工单半小时就搞定了 。
主持人:潼湖科技小镇的智能化都是全新规划建设的 , 相对比较容易实施 , 我们比较关心进入5G时代后 , 利用产业互联网能够对传统产业做哪些赋能?物联网系统能够对传统的社区物管进行优化吗?有没有一些探索?
陈新胜:现在我们提出一个“千帆计划” 。 为什么叫“千帆计划”?也是受任正非先生之前的启发 , 他说利用华为的5G技术可以为空客320飞机节约17吨的荷载 。 我们也希望能给园区、社区甚至城市基础设施配置这样一个单独的“大脑” 。 我们这个“大脑”不同于现在讲的“城市大脑” , 我觉得一个城市不应该只有一个“大脑” , 而应该有无数个“大脑” 。 我们认为每一个园区、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的管理系统 , 都像一个小帆船一样 , 我们希望它们是相互竞争的 , 所以我们提出了“千帆计划” , 希望将来在每一个园区、社区都有一套独立的系统 , 独立的大脑 , 能够服务于园区、社区 , 让园区的建设和管理能够模块化、智能化 , 提升效率 。
中国中小制造业智能制造痛点:没技术没人才
主持人:龙总 , 之前您曾担任比亚迪的CIO有12年之久 , 曾主导过200多个项目的智能化改造 , 后来有了积累就大胆创业了 。 应该说您是国内比较早就涉足信息化赋能传统产业的?
龙策景:是的 , 因为在比亚迪12年中 , 集团的信息化项目基本上是我带着团队设计和交付的 , 这里面包括比亚迪的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数据中心等信息化项目 。 后来我出来创业主要也是抓住“智能制造”这个点 , 因为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比较低 , 像比亚迪、华为、中兴、迈瑞这种大集团公司 , 因为他们有团队 , 还能对自身的信息化做比较好的设计和部署 , 但大部分中国的中小型制造业其实是没有这个设计能力和人才团队的 , 要依赖外面的合作伙伴做这块的工作 。
主持人:没有专业能力和人才队伍 , 可不可以说就是目前中国中小型企业在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化升级最大的痛点?
龙策景:的确是的 。 中小型企业如果招聘一堆做信息化的人才 , 人力成本的压力也会很大 。
主持人:请您分享一些“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的成功案例 。
龙策景:我分享一个典型案例 。 比如2015年我们有一个做手机代工厂的客户 。 这个企业要代工的是市场上最知名的几个手机品牌 , 都对代工的要求非常严格 。 因为企业所有的产品和订单都是来自于全球各种各样的门店 , 还有他们在全球电商上To-C端的客户 。 每天收集过来的庞大订单 , 是要适配各种需求的 , 比如手机有不同的颜色 , 内存条是多少 , 屏幕多大等等 , 需求非常复杂 。 这就需要系统化处理 , 工厂会根据不同的需求在三天内把货发出去 , 这中间的过程非常复杂 。 比如某个全球知名手机品牌 , 要求每一个产品要一次性通过 。 也就是说 , 如果有十个工序 , 任何一个工序出了问题这个产品都不能再往下走 , 立马作废 。 即使这个产品本来只有一点点小毛病 , 返工以后实际上没有影响 , 但也不行 , 这就是品牌手机厂家对于代工厂的严苛要求 。 如果任何一个工序只有99%的合格率 , 最终下来可能整体合格率只有不到90% , 这样代工厂的成本压力会很大 , 根本不赚钱 。 于是 , 必须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去优化各生产流程 , 对每一个工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 , 实施预警 。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 让生产流程更可控 。 这个信息化就是对传统制造的“智能”优化 。 我们就做好两件事:一是梳理工厂流程 , 另外就是对采集数据做分析 , 核心是提升工厂的两大问题:提高品质、降低成本 。
主持人:这样的“智能”制造最终能让成本下降多少?
龙策景:通过信息化改造 , 工厂的整体库存肯定会降低至少30%以上 , 产品的一次性通过率也会提升至少20% , 成本降低40%以上是没有问题的 。 如果没有这些“智能”制造系统 , 根本做不到 , 而且也很难搞清楚亏在哪里 。
推荐阅读
- 【行走自贸区】大连自贸片区深耕日韩|【行走自贸区】大连自贸片区深耕日韩 探索建设特色自由贸易港
- 钱包|建设银行数字货币个人钱包短暂上线:分四类钱包并设置限额
- |NEWLINK能链对话世界500强 励志成为能源产业“阿里巴巴”
- 【行走自贸区】大连自贸片区深耕日韩 探索建设特色自由贸易港
- 马克龙:不排除任何公司参与法国5G建设,包括华为|马克龙:不排除任何公司参与法国5G建设,包括华为
- 主打|抢占“新基建”高地!北京下一代互联网创新园开园
- |绿色发展 推进美丽西藏建设
- Europe|马克龙称不排除包括华为在内的任何公司参与法国5G建设
- 专家: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 数字化|亚布力论坛聚焦新基建与数字化转型 标准化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