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资讯|不要赞美张亚东的脆弱( 三 )


那位爵士大师要在中国 , 处于贫困边缘还不是最糟 , 最糟的可能是:
你的作品 , 你的音乐 , 无人问津 。
当前辈们逐渐写不出认可的作品 , 却坐拥一屋子精美的琴 , 发出中产阶级的哀叹 。
能有几个坚强的后辈会觉得:
写出真正的作品 , 会获得真正的价值呢?
他们就算有梦 , 也会计划着曲线救国:
嗯 , 先写出大众追捧的爆款产品 。
然后换到钱、地位和琴房 。
然后 , 我才有(经济)自由 , 才有机会写出真正的作品 。
这就是一个注定无解的悖论 。

童话里常说 , 人是经历了才变勇敢的 。
但Sir现在觉得——
人越经历 , 越胆小 。
曾经年轻的张亚东 , 特勇敢 。
他说自己一辈子 , 只勇敢过一次 。
放弃成为家乡剧团的“特权分子” , 只身来到一无所有的北京 。

新资讯|不要赞美张亚东的脆弱
本文插图

然后 , 他当然付出了刻苦和智慧 , 制作出了N多好作品 。

直到某一天 , 他51岁了 , 他从舒适的床上醒来 , 看着镜子 。
发现自己无可阻挡地成为了一个:
富裕、焦虑的中产阶级 。
03
那个“真正的自己” , 真的虚妄吗?
其实今天Sir写这篇 。
不是想指责张亚东 。
比起清醒而自省的他 , 深陷怪圈而不自知的“成功人士”不要太多 。
再宽容一点说 。
时代使然 。
张亚东 , 只是站在现实和艺术的河流两端 , 艳羡另一端的“自己” 。
另一端一些仅存的勇敢者 , 怪人 。
比如永远自我、不管他人是否理解的窦唯 。
又比如中年时抛弃所有 , 只身来到塔希提岛的高更 。
(都是节目中 , 他和许知远提到的)
不做窦唯和高更 , 没错 。
努力奋斗成为中产阶级 , 更无可厚非 。
况且还是一个清醒的、惭愧的、对未能做到之事时常抱憾的中产阶级 。

我特别想
但是我不敢呀
做不到

新资讯|不要赞美张亚东的脆弱
本文插图

2006年 , 张亚东写过一篇颇为真心流露的文章——《给想搞创作与solo即兴朋友的一些建议》
许多媒体常常引用他的这一段:
钱的问题是最让人痛苦的 , 因为我的家庭不是很有钱 , 弟弟和家人都需要我帮助 , 你要为了去赚这些钱消耗你的生命 , 熬一夜 , 熬到一照镜子都不敢认自己 , 你就是为了拿来钱之后赶紧去买你想要的东西 。 现实中花钱的地方太多 , 我觉得我不能平衡这些东西 。

我签华纳就是为了钱 , 因为现实太残酷了 。 前几天一个流行女歌手来找我做制作人 , 要搁以前我想都不会想就拒绝了 , 但现在我答应了 。
但在Sir看 , 这篇文章真正让人“心碎”的 , 恰恰是前一段 。
我也曾经和自己对话 , 发现自己内心里也是有很丑恶的一面 , 当发现的时候我非常非常害怕 , 我想我怎么会是这样的 , 当我去正视它的时候 , 我觉得特别特别痛苦 , 所以现在我几乎不和自己对话了 。
问题是 。
一个内心绝非空荡荡的人 , 真的可以做到完全虚无 , 不和自己对话么?
不可能的 。
“自己”这个关隘 , 迟早会遇见 。
具体到现实 , Sir也知道“做自己”这个词早已被商家们洗脑成一种廉价的心灵悸动 。
如果连张亚东们都不敢勇敢一点 。
那些穷困、刻苦的音乐人 , 那些还没机会“表达内在”的青年创作人 , 又将走向何方?
张亚东 , 也许并不用“做自己”那么多 , 写出多伟大的作品 。
单拿《乐夏》来说 , 也许让他跨越不安全感的 , 只是直言不讳就行 。

——毕竟这个综艺的影响力已是全国范畴 , 不止台上下的乐队看着 , 多少具备音乐梦想的孩子 , 也看着 。
“特别好”之外 , 还有哪些“不够好” 。
“不够好”在哪里 。
如果连张老师都欲言又止 , 为了圈子的得体和礼貌 , 默认了如今他看不惯的种种 。
那么后辈们呢?
当他们走向《乐夏》 。
当他们由开始的想“表达自己” 。
变成只为了努力混个晋级名次 , 继而提高未来的出场费档次 , 继而成为虚伪又虚无的中产阶级……
你看 , “脆弱”就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传递了下去 。
正因如此 。
Sir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对“脆弱感”的无因的赞美 。
什么叫脆弱感?
忧郁?含蓄?
如果说脆弱感是少年初心 。
那Sir想说——
这心不是未经世俗污染的白嫩 , 是被侮辱 , 被损害后依然单纯的坚韧 。

它也许看上去好瘦 , 好小 。
它也许还滴着血 。
但绝不脆弱 。

新资讯|不要赞美张亚东的脆弱
本文插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小津安4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