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90年代,就没有别的青春值得纪念?( 二 )


抄袭不至于 , 可套路是肯定的 。 摆脱了以男女主爱情戏为主的偶像剧窠臼后 , 青春剧又陷入了群像戏的套路 。
好的群像戏不仅是能打破小情小爱的故事格局 , 更应能通过不同的人物来传达不同的价值观 , 并因众多人物勾勒出整个时代面貌 。
然而这些怀旧青春剧 , 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 , 大多停留于表面 。 通过人物独白和布景里90年代明星海报、杂志、磁带CD等一笔带过的比比皆是 。
|除了90年代,就没有别的青春值得纪念?
本文插图

毋庸置疑 , 《最好的我们》之后 , 青春怀旧剧制作水准往上提了一大截 。 从美术置景到服化道 , 旧彩电、收音机、小卖铺……“年代感”的呈现上真实许多 , 硬糖君都想追问哪里可以买到这些怀旧同款 。
从主演到配角的表演与台词 , 也自然许多 , 连复古音乐都配上了 。 但问题就出在人物性格、故事厚度上面并没有“怀旧核” 。 人物的行为逻辑经常过于当代 , 全然不符合90年代思维 。
说白了 , 国产青春剧的怀旧 , 以前连基础活儿都做不好 。 现在能把基础活儿做好了 , 接下来应该考虑更深层次的追求了 。
如果玩不了深层次的 , 为什么不换年代 , 拍当下00后或者更早年代的青春剧?

  • 80、90后创作者困境
圈内一位70后老板 , 曾被问为什么不拍自己年代的青春剧 。 他反问道:手底下人都是80、90后 , 你说怎么拍青春剧比较划算?
青春剧之所以老爱怀90年代的旧 , 正因为现在主力创作者大多是80、90后 。 他们不懂00后的时髦 , 也不熟70后的激荡 。 从自己最熟悉的年代下手 , 确实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 单一的年代怀旧很快就审美疲劳 , 创作者难以突破自身年代的局限 , 青春剧也始终在一个圈子打转 。 连剧名都像得要命 , 总逃不开“我们”“我”“你” 。 这算是青春的主体意识觉醒吗?
|除了90年代,就没有别的青春值得纪念?
本文插图

而大环境又在不断鞭策他们批量生产青春剧 , 等不及让他们去琢磨换年代的事 。 谁都想复制《最好的我们》以小博大的成功模式 。 比起玄幻古装剧动辄上亿的体量 , 青春剧的成本普遍在5000万以下 , 《最好的我们》成本仅为2000万 。
而且青春剧大多启用新人演员 , 别的类型剧中占大头的演员片酬 , 到了青春剧这边 , 普遍都在10% , 远低于制作费用 。 一般一个新人演员三个月的打包片酬才15万 ,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制片人戴璐曾透露 , 胡一天当时的片酬仅20万 。
再加上政策导向 , 怀旧青春剧更成了绝对安全牌 。 2017年9月 , 广电总局下发通知 , 呼吁剧集回归现实题材 。 2019年3月 , “限古令”再升级 。 曾经红极一时的玄幻古装剧大量削减 , 青春剧市场份额倍增 。
作为最为保险且性价比高的类型剧 , 青春剧本身也是新人导演、编剧的“孵化机” , 以及新人演员的“造星器” 。 不难预测 ,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 剧集市场仍然会源源不断地输出青春剧 。
1998年 , 张一白拍了被称为国内第一部青春偶像剧的《将爱情进行到底》 。 如今 , 22年过去了 , 57岁的张一白又回到了青春剧领域 , 拍了一部《风犬少年的天空》 , 正式加入90年代怀旧剧大军 。
|除了90年代,就没有别的青春值得纪念?
本文插图

青春怀旧剧的香饽饽有多诱人 , 显而易见 。 或许 , 只要00后没有成长为创作主力军 , 现有青春怀旧剧的模式就很难被打破 。
而作为观众 , 怀念90年代怀念多了 , 真的只剩下鞭尸了 。
  • 青春还有很多可能
叠加类型元素 , 俗称类型杂糅 , 是盘活某种“黔驴技穷”类型创作最简单的操作 。 近两年 , 感到焦虑的从业者开始鼓吹“青春+”的概念 , 实际上就是呼吁类型杂糅的青春剧创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