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985“废物”俱乐部

前言5月 , 一位上海大学生在豆瓣创建了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 , 两个月吸引8万多人加入 。 他们有着相似经历 , 毕业或正就读于名校 , 却自视为失败者 。 有小组成员用“小镇做题家”概括他们——出身小镇或小城 , “除了埋头苦读外啥都不会” 。与过往人们熟知的故事不同 , 名校没有成为这些人通往成功之路的阶梯 , 人生反而自此不停下坠 , 直至成为“废物” 。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限于个人奋斗 , 也关乎家庭和出身如何塑造了一个人 , 以及那个始终萦绕所有人耳畔的命题 , 究竟什么才是成功?小镇做题家四年前毕业于沪上顶尖的S高校 , 宋倩自认为是同学中工资最低的那个 。 她在上海一家留学机构翻译文书 , 月薪六千——今年好不容易涨到一万 , 因为疫情砍掉四成 , 又降回毕业时的水平 。好处是工作轻松 , 不用和外人打交道 。 大学宿舍 , 她和室友沟通都用手机 。 现在 , 每次老板微信交代任务 , 脑袋还会不自主地轰鸣 , 像是下楼梯时踏空了一步 。 她每天都要踏空很多次 。这个季节 , 她平日和工作都习惯穿吊带衫 , 宽松的休闲裤 , 不化妆 , 顶一头蓬松的自然卷 。 聊天中 , 她从不主动开启话题 , 好些事要回忆一会儿才能想起来 。 自从大四开始服用抗焦虑药物 , 她觉得自己大脑转速已经慢了下来 。和现实里的拘谨截然不同 , 网络上的她热烈奔放 。 她每天在豆瓣上记录生活 , 有超过五千的关注者 , 五分之一是因为最近写给“小镇做题家们”的一封信 , 她用自己的经历来证实这个群体的存在 。宋倩在信里讲述了大学如何改变了自己的立场:高中人生最得意时 , 是个坚定的“右派” , 甚至有点社会达尔文主义 , 觉得成绩不好的同学都是自己不努力;但到了上海 , 才知道贫富差距之大 , 开始向往推崇公平的“左派” 。 这封信发在“985废物引进计划”豆瓣小组里 , 很多人留言 , 说看哭了 , “跟我一样一样” 。自5月10日成立 , “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已有8万多人加入 , 绝大多数人出生于1990年以后 , 最年轻的刚上大一 。 他们基本都是“985”高校学生 , 曾在中学时代证明了自己拥有勤奋和专注的品质 , 如今却自视为失败者 , 以谐音废物的“five”自居 。在他们看来 , 一个成功的985毕业生 , 至少应该匹配中产阶级式的生活:工作体面 , 感情稳定 , 有自己的住宅和汽车 。 更深一层的 , 有真正热爱的事并为之努力 。 而现实中 , 他们通常做着不甚喜欢 , 收入也不符合预期的工作 , 忧虑碌碌无为的未来 。一个组员用“小镇做题家”总结一大部分成员的共同之处 , 出身小镇或县城 , “除了埋头苦读外啥都不会” , 见识有限 , 身边没有长辈指点 , 导致“一步错步步错” 。5月底 , 当宋倩在豆瓣看到有人转发“小镇做题家”的内容 , 觉得这个词简直为自己量身定做 。她成长在广西一个小县城 , 是2012年一个地级市的高考理科状元 , 被S高校最热门的经济管理专业大类录取 。 但现在 , 她毫无疑问是个废物 , 收入不高 , 也没有太大价值 , 于社会做不出什么贡献 。 这是她对废物的定义 。人生的顶峰停留在了高考 。 那是全市都罕有的好成绩 。 出成绩的时候父亲在家里兴奋得来回走 。 教育局领导和校长一干人来到县城 , 登门拜访 。 宋家做东 , 一起在县里的大酒店聚餐 , 那是宋倩记忆里父母招待客人最多的一次 。取得成绩靠的就是做题本事 。 傍晚放学她独自留在教室做题 , 接近食堂关门才去 。 运动会她也不去操场 , 一个人做题 。 相比和人打交道 , 做题让她放松 。 高中时代 , 她额外做的习题是老师布置的三倍 , 以至于后来每道题她都能认出原型 。但“题海战术”到大学就失灵了 。 大学的选修课程多 , 社会活动也多 , “不像高中时 , 高二上就把课程上完了 , 剩下一年半就是做题 , 我已经把整个题库都做完了 。 ”她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 , 数学都永远跟不上 。 最后毕业 , 还是靠着英语能力——高中她基本都能考满分——勉强找到工作 。她在那篇文章里最想告诉别人的是 , “不要忘记自己的出身 , 去嘲笑那些身陷窘境的人是因为他们不努力 。 ”欢迎加入985“废物”俱乐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