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山越人:孙吴政权鼎立三国的重要力量( 二 )


"复客制"指的是世族的田客 , 只须向主人服役交租, 不 再向政府提供赋役 。他们实际上是大族家中的农奴 , 政府也不得过问 。将领们兵员的多少, 田客的多少, 不仅是权力大小和地位高低 的象征 , 还是可以传给子孙的家业。所以将领们为增加自己的兵员和田客 , 也愿意去发动虏人战争。山越人不是政府的编户 , 虏掠山越人可以增加自己的兵源和田客数量 , 成为孙吴政权长期进剿山越的原因 。被虏掠来的山越人, 与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 对东吴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那些" 好武习战" 的 山越汉人充实军队之后, 对提高孙吴军队素质 , 增加孙吴的实力方面的贡献十分巨大 。山越是孙氏立国、御敌的一 支重要力量 。东吴虏掠山越人口动辄万计 ,孙氏政权以最小的代价 , 获取巨大的人力资源 ,得以成为东南一方霸主 , 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时代 。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山越人:孙吴政权鼎立三国的重要力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山越人的社会、经济结构
从文献记载来看, 三国时的山越人虽从事农业生产, 但农业较为单一,生产水平低下 。这是其较落后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 , 以及所居之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决定的 。山越仅有的一点手工业中, 以越人传统的纺织业为主 。他们生产的"越布"是东汉会稽郡进贡的"贡布"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 此时越人中也没有出现较大规模的集镇和集市 , 越人也很少到郡、 县进行贸易 。史载: "山民愿朴, 仍有白首不入市井者" 。
山越人在与周边汉族的交往过程中, 也建立了聚族而居的社会组织,称之为 "宗伍" 或 "宗部", 首领称 "宗帅" , 民众则被称为 "宗民" 。由于山越分散居住, 所以各 "宗" 之间联系很少 , 相互之间也没有什么统属关系 。越人与汉人军对交战时, 通常会纠合整个 "宗部", 由 "宗帅" 率领战斗 。这都说明山越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氏族部落阶段的某些特征 。由于环境多水 , 越人善驾舟 , 民风强悍, 好武习战, "语声似鸟 "。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山越人:孙吴政权鼎立三国的重要力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汉末年政治极端黑暗, 吏治腐败到了极点, 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山越人更是饱受贪官污吏的剥削 。从汉桓帝和灵帝时起 , 山越人反抗官府的斗争从未停止 。当孙坚父子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建立政权后,其统辖范围多属未开发之地, 土地辽阔, 劳动力缺乏, 因此对山越采取武力征伐为主、安抚为辅的策略, 以满足政权的经济和军事需求 。
从宏观上来看 , 东吴要想在江南立足, 进而逐鹿中原, 就必须先控制山越 。正如陆逊所说: "山寇旧恶, 依阻深地, 夫心腹未平, 难以远图" 。孙权继位初年, 鉴于境内山越多未平定的实际情况 , 所以才采取对曹魏谦卑、与蜀联姻结盟的外交政策, 以便集中精力对付山越这个心腹之患 。
孙吴对山越政策的作用
孙权从建安五年开始 , 一直到嘉禾六年为止, 前后花了三十八年才基本上平息了山越人的反抗 。据史书记载, 吴国强盛时有三十万军队, 其中越族士兵不下十万 。孙吴政权通过战争 , 迫使大批山越人走出深山, 移居平地, 成为吴国的编户, 为官府承担繁重的赋税徭役 。东吴在山越地区设置了东安郡、 临海郡、 建安郡、 东阳郡、 吴兴郡、 安成郡 , 将山越整体上纳入了东吴的国家体系 。孙吴的政策虽然血腥 , 但也推进了山越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 推动了对江南地区开发 。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权|山越人:孙吴政权鼎立三国的重要力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吴建国后, 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山越人民在开发江南中的作用和贡献是不能忽视的 。山越人迁居平原后, 有的成为县户, 有的成为佃客, 和汉族人民共同从事农业、 手工业生产, 为 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而那些被编入部伍的山越人, 成为孙吴世袭将领的部曲和私属 。他们携带 小, 战时随将领打仗, 平时从事耕作 。他们以自己辛勤的劳动, 开发了江南 。山越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融合到汉族之中 , 成为汉民族的一分子 。


推荐阅读